寒冬將至,自然界食物漸稀,鳥兒們正面臨覓食艱難的生存挑戰。而在安徽潁上縣,一道暖心的風景正悄然延續,縣城主干道兩側,紅彤彤的柿子如萬千燈籠掛滿枝頭,靜候越冬候鳥的光臨。

“我們這里種植了約5000棵柿樹,每棵樹產量約300斤。這些柿子留給候鳥作為越冬食物,已經持續二十多年了。”10月27日,潁上縣園林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據了解,當地每年秋天柿子成熟時,都恪守一個溫暖的約定:“柿子不摘,留給鳥兒過冬。”這不僅為鳥兒儲備了充足的“過冬糧”,也成就了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
這一看似簡單的舉動,背后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當柿子成為候鳥越冬的“口糧”,行道樹便不再只是城市的綠化裝飾,更成為連接人類與自然的生命紐帶。這份對弱小生命的共情,正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最珍貴的精神內核:保護自然并非高深莫測的口號,而是對每一個生命的溫柔以待。
在我國不少地方,素有“留幾個柿子看樹”的民間傳統。潁上縣的實踐,正是將這一樸素智慧轉化為集體行動的典范。每一個留在枝頭的柿子,都是對生命的敬意,也是對自然饋贈的感恩。
今年,恰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這一理念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宏大敘事,更需要無數個體的微觀踐行。潁上縣為鳥兒留柿子的做法,正是這種微觀實踐的生動寫照。它讓生態保護從理念走向行動,也讓人們看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通過具體而微的行動來實現。
從更細微的視角看,鳥兒為人類捕捉害蟲,在它們食物匱乏的冬季,我們為它們留下一點過冬的果實,這何嘗不是一種對等回饋?這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正是自然長期演化形成的智慧,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它提醒我們,人類與動物并非總是對立,而是可以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在生態環境面臨諸多挑戰的今天,潁上縣的做法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保護自然未必需要轟轟烈烈的壯舉,而在于持之以恒的細節關懷。當我們為鳥兒留下一口食物,我們也在為地球留存一份生機。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