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增速比同期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分別高出4.6個和1.3個百分點。作為連續12年保持營業收入第一的工業大類,電子信息制造業不斷鞏固其作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地位,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秘訣在于數實融合。
“人工智能+”是電子信息制造業數實融合的核心驅動力。AI技術深度融入制造環節,推動生產效率革命性提升。通過引入機器視覺、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企業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監控與優化。例如,電子元器件組裝通過深度學習算法精準控制生產節拍,有效減少了物料浪費和停機時間。AI技術大幅提升了終端產品的智能化水平。AI大模型正推動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座艙等向“智能體”演進。以智能手機為例,通過集成語音、圖像識別等技術,其交互能力與個性化服務不斷增強增多,成為用戶生活中的智能助手。
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電子信息制造業能夠精準捕捉市場需求,加速新產品的研發與迭代。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行業競爭力,還通過技術輸出與合作,推動其他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數字技術全面賦能下,電子信息制造業與相關產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實現了深度耦合,不僅促進了資源優勢的互補共享,更顯著加快了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進一步而言,數字技術打破了制造與服務的邊界,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數實融合,就是推動“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數字技術讓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了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同時,這種融合也促進了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企業不僅提供產品,更通過數據服務、遠程運維等增值服務,實現了從單純制造向“制造+服務”模式轉變。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還實現了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數據共享與協同,促進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
數字化轉型還催生了眾多創新產品與服務,有效滿足了全球市場對高品質、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例如,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幫助傳統制造業實現生產線自動化與智能化,增強其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能力。通過數字化平臺,企業實現市場信息、技術資源和生產數據的實時共享與優化配置,提升了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加快了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推動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例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數字技術為電池管理、智能駕駛等核心環節提供關鍵支撐,助推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確立重要地位。
為加快電子信息制造業數實融合進程,需構建多維度的政策支持體系。基礎能力層面,集中突破工業芯片、智能傳感器等關鍵環節,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行業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以“鏈主”牽頭、平臺賦能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與成本。應用深化層面,重點圍繞研發仿真、智能檢測、柔性生產等核心場景,加快“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推動數據在全產業鏈的貫通與協同,實現從單點智能到全局優化的躍升。環境營造層面,需創新財稅金融工具,探索“技改貸”“轉型貸”等精準扶持方式。加快建立數據資產確權、流通交易和安全治理的標準規范。構建診斷咨詢、數字化轉型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技術突破、場景牽引、生態培育的良性循環,夯實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的基礎。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