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近期發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進出口情況顯示,我國外貿主體積極活躍,前三季度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達到70萬家,同比增加5.2萬家。其中,民營企業61.3萬家,進出口19.16萬億元,增長7.8%。然而,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民營企業出海也面臨諸如成本高企、匯率風險等挑戰。
今年以來,金融行業持續加力穩外貿。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發布《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若干措施》,加大對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各地金融監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合力助力外貿企業應對挑戰。金融機構圍繞外貿企業的痛點,不斷優化服務、創新授信模式,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以數字化破解授信難。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南潯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區域優勢,梳理外貿企業清單,把企業外貿業務數據轉化為可量化的授信依據,有效破解企業有潛力無抵押的困境。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國際業務部高級經理江飚表示,在服務外貿企業方面,銀行應探索提供智慧、共享、普惠、創新的“一站式”服務,讓“數據多跑腿,讓企業少走路”,有效提升外貿業務辦理效率。
強化匯率避險服務。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不確定風險越來越大,將制約企業可持續再生產。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浦江農商銀行國際業務部負責人齊亞云認為,銀行通過專業高效的匯率避險舉措,搭建匯率“避風港”,為企業提供匯率分析、疑難解答等綜合金融服務,有效降低企業外貿業務成本。
推動外貿企業發展離不開金融賦能。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幫助受沖擊較大的外貿企業,強化融資支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離不開政策扶持。比如,中國人民銀行可以設立專門支持外貿企業的再貸款,鼓勵金融機構以較低利率向符合條件的外貿企業發放貸款。
接下來,仍需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通過科技賦能、信息對接等,金融機構可以更有效地滿足外貿企業金融需求。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服務方案,引導銀行通過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緩解外貿企業短期資金壓力,支持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