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之一在河南省西峽縣舉行。不少知名作家走進西峽基層,與當地文學愛好者進行交流。在“縣”場,文學刊物的編輯手把手指導文學愛好者和學生創作。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我們見證了廣袤山鄉的巨變,在擺脫絕對貧困后,人們開始追求“詩與遠方”。他們中涌現出一大批文學創作者,他們用沾滿“泥土味”的筆觸書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用文學裝點自己的精神苗圃。
今年6月《詩刊》在湖南長沙舉辦的新大眾詩會上,來自河南省方城縣偏僻小山村的村民景淑貞吸引了眾多目光。她喜歡文學,田間勞作之余,一有時間就試著寫作,把對生活的點滴觀察都鋪展成文字。對于“為什么要寫詩”的提問,景淑貞坦言,寫詩讓她的靈魂高貴。
是啊,很多基層創作者腳踏泥土,頭頂星光;他們左手粗糙,右手溫情;他們邊跑邊唱,且行且歌;他們為自己發聲,也為大家所從事的工作代言。而廣大讀者也從他們的文字中,看到了世間萬象和百姓故事,看到了普通勞動者作為寫作主體的澎湃活力。
縣城,是我國7億城鄉居民生活的家園,也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窗口。這里充滿煙火氣、人情味,是寫作者寶貴的素材富礦和靈感泉源。它連接質樸的鄉土和繁華的都市,構成我們時代堅固厚重的文學基座。激發縣域文學活力,不僅能為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匯聚龐大力量,也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寧夏西海固地區就是縣域文學發展的一個樣板。在西海固,莊稼地里生長出的不僅有茁壯的麥子,還有沉甸甸的文學作品。據統計,寧夏目前共有中國作協會員143人,其中西海固作家就有50名,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作家多次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重要獎項。在這里,還誕生了中國首個“文學之鄉”和首個縣級文學館。西海固獨特的文學景觀,展現了“縣”場文學的蓬勃活力和無限可能。
“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有助于打通文學服務基層的“最后一公里”,更好滿足基層作家和廣大讀者的熱切期盼,滿足縣城不同年齡、層次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幫助基層文學愛好者實現他們的文學夢。
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文學抵達縣城”式的活動,讓“縣”成為文學的現場、傳播的熱土和創作的搖籃,讓文學資源流動起來,讓縣域故事被傾聽,讓基層創作者被看見,共同構建扎根大地、雙向奔赴、充滿活力的文學生態。
(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