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在“深化多層次保障:健康險與養老第三支柱的協同發展”高峰論壇上,深圳手回科技集團攜手南開大學金融學院聯合發布《2024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居民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綜合指數為0.5473。其中,健康保險保障指數為0.6241,顯著高于養老保險保障指數0.4706,養老已成為建設我國多層次保障體系的關鍵環節。
中青年與高知群體引領保障意識
《報告》展示了我國健康保障建設取得的積極進展,揭示了下一階段精細化發展的關鍵方向。從生命周期來看,36歲-40歲群體保障得分最高(0.6416),彰顯社會核心勞動力群體成熟的風險管理和家庭責任意識。25歲以下群體(0.5583)與50歲以上群體(0.6061)的保障水平揭示了未來市場精細化運營與產品創新的重要機遇,潛力巨大。
社會經濟因素的分析為產品與服務創新提供了清晰路徑。保障水平與教育程度、職業穩定性和家庭收入呈明顯正相關。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群的保障指數(0.6424)領跑,初中及以下群體(0.5363)則代表了普惠保險教育和服務下沉的關鍵陣地。家庭年收入在30萬-50萬元的中高收入群體保障最為充分(0.6607);收入超100萬元的群體(0.6086)展現出對保障品質與定制化服務的更高期待,為市場開辟了全新的升級空間。
普惠保險成效顯著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健康保障體系已形成良好基礎。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筑牢了民生保障根基。同時,商業健康保險持有率達77.51%,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其中,商業醫療險和重疾險作為市場主力,覆蓋率分別為45.38%、41.24%。
尤為可喜的是,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即惠民保)作為重要的普惠創新,參保率達32.15%。數據分析發現,該產品有效覆蓋更多自評健康水平較低、慢性病患病率較高的人群,這充分證明了惠民保在擴大保障覆蓋面、服務特定群體方面的獨特價值,與基本醫保、傳統商業健康險共同構成多層次保障的堅實框架。
《報告》指出,健康保障方面已呈現從“廣覆蓋”向“深匹配”的轉型特征。商業健康保險持有超七成七人群,惠民保產品覆蓋超三成人群。然而,保障的“匹配度”指標得分為0.2765,顯示消費者保費支出與保障額度同實際收入、風險需求之間存在錯配。
推動健康保障與養老積累深度融合
我國居民養老高度依賴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為74.38%),而第二、第三支柱發展遲緩,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和商業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有限。居民養老儲備預期保守,未來收入替代和支付能力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表示,健康與養老并非割裂的風險,而是貫穿個人全生命周期的連續譜系。未來必須打破險種壁壘,推動健康保障與養老積累的深度融合。
《報告》建議,在政策層面,優化第二、第三支柱的激勵政策,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提高個人養老金參與率;在市場層面,保險機構大力創新,開發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緊密捆綁的綜合型產品,例如,探索“養老保險+健康管理服務”“年金保險+養老社區入住權”“重疾險+長期護理險”等組合方案,讓保障產品不僅能應對風險,更能主動管理健康和規劃養老生活。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蘇潔)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