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從“廈門這五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2場上獲悉,過去5年,廈門致力于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產業能級實現新躍升,各項目標任務進展順利。
“十四五”期間,廈門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城市科技創新綜合競爭力實現系統性提升。一是創新動能加速釋放。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2020年的3.08%提升至2024年的3.4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77個百分點;全市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年均遞增13%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9.5件,相比“十三五”末期實現翻倍增長??蒲谐晒B續2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二是創新載體效能躍升。廈門科學城創新“引擎”功能日益凸顯,構建起涵蓋“新型研發機構—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平臺—標桿孵化器—未來產業園”全鏈條成果孵化服務體系,核心園區累計新增企業和研發機構超過2500家。廈門火炬高新區在去年工信部首次綜合評價中位列全國第14名。三是高能級平臺矩陣更加健全。廈門累計引進30余家國字號大院大所、頭部企業在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賦能平臺。建設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涵蓋海洋、能源材料、半導體等領域,其中嘉庚創新實驗室攻克堿性電解水制氫等20多項關鍵技術;翔安創新實驗室在生物醫藥領域實現十多項全球或國內“首支”的突破;鷺江創新實驗室、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全面啟動建設。
5年來,廈門致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帶動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成勢,產業創新發展呈現多鏈群、各梯次協同發力的嶄新格局。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4大支柱產業集群總規模超過2萬億元,生物醫藥、新能源等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人工智能、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加快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今年1至8月,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達18.7%,新興產業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這5年,廈門聚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承接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轉移轉化,促進更多科技成果由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實施1775項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堿性電解水制氫、高性能浮力材料等近百項產品或技術達全國乃至全球領先水平;今年6月國內首支九價宮頸癌疫苗獲批上市,打破國外產品十幾年的市場壟斷。僅今年前三季度就新增2個一類創新藥獲批上市。
此外,廈門大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全社會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競相迸發。5年來,廈門率先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頒布實施《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科技創新若干規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規;近3年每年都出臺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系列重磅政策措施,系統改革科技管理、科技投入、人才引育模式,有力保障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一體推進、融合發展。同時動態升級“財政政策+金融工具”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體系,整合設立總規模50億元科創風投基金,新設科創增信子基金,市技術創新基金規模擴大到500億元,創新推出“廈研?!笨萍急kU產品,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廈門是一座擁有“開放基因”的城市?!笆奈濉逼陂g,廈門更加主動融入全國、全球創新網絡,不斷拓展國際化創新創業資源入廈新通道,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其中,金磚科創孵化園與巴西、阿聯酋等11個國家的45家機構建立協作網絡,促成138個合作項目落地;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匯聚全球35個國家(地區)104家機構,國際創新資源要素正加速向廈門集聚。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