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有個“卷尺哥”走紅網絡。這位小哥拿著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兩年來拍了上千條視頻,持續記錄城市公共設施問題,給深圳市政部門找了不少“茬”。對于“卷尺哥”記錄的問題,有關部門“聞過則喜”,總是能第一時間響應、“秒整改”,成就了愛管閑事的市民與政府部門的一次次良性互動。“卷尺哥”的走紅,絕非偶然的流量現象,其代表的,正是當下城市治理現代化所亟需的共治力量。

“卷尺哥”的精準觀察,為城市治理提供了“靶向坐標”。傳統城市治理中,市政部門的排查多側重面上,存在時間間隔,難以覆蓋“小問題”“微痛點”。而“卷尺哥”憑借貼近生活的觀察,精準捕捉到城市治理的“盲點”,并用數據為整改提供了具體依據。這種“市民精準發現—政府精準整改”的模式,提升了治理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可有效推動城市治理向“精細化”轉型。
“卷尺哥”的視頻拍攝還喚醒了市民主動參與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并不少見,不少人對公共設施的瑕疵習以為常。但“卷尺哥”卻用行動打破了這種“冷漠”,將個體感受到的不適,轉化為關乎全體市民可感可及的公共訴求。當有網友受他影響,開始主動拍攝小區附近破損的健身器材并反饋時,我們不難看到公共責任意識的覺醒。
需要注意的是,“卷尺哥”的價值得以彰顯,離不開深圳市政部門的積極響應。深圳整合537個渠道搭建的“民意速辦”平臺,為“卷尺哥”們提供了高效的反饋通道;日均1.4萬件訴求的處理能力、5.2天的平均訴求辦理周期、劃分明確高效流暢的派單處理機制,才是民聲落地的最大保障。在這個城市的“智慧治理”新生態下,不僅“卷尺哥”可以“指哪改哪”,人人都可以成為“點子王”,“件件有回音、有落實”才不會成為空話。
“卷尺哥”的出現是驚喜,要讓“驚喜”成為“常態”,就需要搭建一套能讓更多人參與、愿意參與的可持續生態。一方面,要進一步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降低參與門檻,普及監督方法,讓個體觀察上升為制度性參與。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勵機制,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市民給予榮譽表彰和公共服務優先權。只有“參與有渠道、監督有保障、貢獻有認可”,更多市民才會主動拿起“卷尺”,成為城市治理的“同行者”。
城市治理的精度和溫度,影響著市民生活的“體感”。在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今天,我們呼喚更多像“卷尺哥”這樣的“民間觀察員”,也呼喚更多善于傾聽、主動互動的“政府響應者”。唯有讓公民參與與政府治理同頻共振,才能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讓每一座城市都更溫馨。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