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熱映影片和經典影片的吸引力影響力,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科普資源,推出一批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節目、欄目、短視頻、路演、展覽等產品和活動,形成‘一部電影多維科普’的效果”,這是近日發布的《國家電影局等關于組織開展‘跟著電影做科普’專項行動的通知》第一條中的內容。

長期以來,一提到電影與科普的結合,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科教片”一詞。因為這類影片的出發點就是運用電影手段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可是,即便是像《種子正傳》《月球探秘》《變暖的地球》等曾同時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科教片、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科教片的影片,也難以觸達最廣泛的普通公眾。事實上,不以科普為首要目的的影片,也能把科學藏在劇情里,有時甚至比單純知識灌輸更易被觀眾接受。《中國醫生》里的急救場景、《攀登者》里的高原反應可作為醫學科普的生動素材;《消失的她》中涉及深海潛水,能自然而然地引導公眾關注海水壓力、氮醉等科學內容。因此,“跟著電影做科普”不必局限于特定類型,動畫、現實、科幻乃至懸疑等各類電影都能成為傳遞科學的“窗口”。
電影以多樣題材滿足觀眾觀影需求,不同類型的影片能對接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這為科普鋪墊了基礎條件。但是,電影的本質是講故事,科學在電影里常常只是個“引子”。它們如同投向人心的石子,激起好奇的漣漪,而要讓科學真正扎根,還需在銀幕外搭建橋梁,延伸釋放電影的科普價值。《流浪地球2》上映后,導演郭帆攜電影主創團隊走進校園,與學生展開交流互動;作為電影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通過手繪圖方式對知識點進行科普解答;中影與中國科學技術館共同主辦“希望的力量——《流浪地球》電影主題展覽”,向公眾免費開放……這些活動有效延伸了傳播鏈條,把科學內容從銀幕帶回現實,也把觀眾從影片情節引向真實世界的科學探索。
我們也注意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難免有夸張與虛構的成分,而科普的核心是求真,不能傳播偽科學內容。二者看似存在矛盾和張力,實則可形成互補——電影可借科學元素構建故事,科普則可以通過電影進行藝術化表達和多角度延伸。就像哪吒的“三頭六臂”,觀眾都知道其存在于神話當中,是藝術創作的“腦洞”,并非科學研究的客觀事實,但我們仍可以從科普維度延伸思考,找到其在基因編輯與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探討空間和價值。由此,電影創作者與科技工作者可形成聯動,兼顧藝術表達與科學態度,保留藝術的“靈氣”,守住科學的“底線”,讓電影既好看又可信。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