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成都博物館內,只見一方玻璃展柜前排著長隊,游客凝神屏息,他們的目光集中在一具漢代醫學課堂的“教具”——經穴漆人身上。

玻璃罩內,一尊高不過掌的裸身木頭小人靜靜站立。它通體髹黑漆,身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經絡線,并刻以圓點標示穴位。
“你看它光亮如新的漆面,是它歷2000年而不腐的‘金鐘罩’。”成都博物館典藏部副主任張寶琳慨嘆。2012年,成都地鐵3號線修至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因地鐵施工而揭開神秘面紗。經穴漆人從墓中出土時完好如初,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人體經穴模型,展示著2000多年前蜀地醫學的高度。
從漢代至明清,四川地區被歷史記載的著名醫家逾千人。經穴漆人及與之一同出土的醫學簡牘、藥材、擂缽相映生輝,為“蜀地自古出名醫”提供了佐證。
那么,老官山漢墓的墓主人是否也是一位蜀地名醫呢?張寶琳介紹,專家推測老官山漢墓的墓主是扁鵲醫派傳人,他在蜀地不僅治病救人,還設館授徒,經穴漆人既是他治病時的參考工具,也是教授學生認識經脈腧穴的“教學模特”。直到今天,中醫帶徒依然沿用這一教學方式。
何謂經脈腧穴?此乃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腧穴最早的記載形式為文字,而后有繪圖,最后才有模型。在天回醫簡中,有數十支竹簡記載了針方,與經穴漆人呼應。這尊高約14厘米的經穴漆人身上,刻繪著縱橫復雜的經脈線、117個清晰可見的穴位點,并陰刻“心”“肺”“胃”“腎”“盆”等小字。顯示出早在漢代,蜀地中醫對人體經脈腧穴的認識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豎立著身高一米八的針灸銅人雕塑,這是2017年中國向世衛組織贈送的禮物。針灸銅人和老官山漢墓的經穴漆人,都是中醫的“教學道具”,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學模型,承載著中華醫學的千年智慧。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