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劉毛毛 鄧浩)金秋時節,紅棗飄香。近日,記者走進榆林神木市萬鎮鎮高家川村的民生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人正忙著篩選、分揀、包裝紫晶棗,一派繁忙的景象。
“以前紅棗賣原果,一斤頂多八毛,今年我們把棗賣

給加工廠做紫晶棗,一斤能拿到1塊2左右,現在經營棗更有干勁了。”農戶高孝林開心地說。
從“賣原果”到“賣加工品”,變化的背后,是萬鎮鎮依托紫晶棗加工項目搭建的產業增收鏈。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標準化加工車間,年加工紅棗能力達400多萬斤,不僅徹底解決了過去紅棗“豐收不增收”的銷路難題,還就近吸納了周邊50余名村民就業。

“我們的紫晶棗在東南亞市場很受歡迎,紫晶棗今年總產量預計能突破200多萬斤,而且我們堅持‘變廢為寶’,每年回收利用棗枝超500噸,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護了環境。”神木市民生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負責人任炳華說。


一顆小紅棗,激活大產業。如今在萬鎮鎮,紫晶棗加工項目不僅讓紅棗有了穩定銷路、村民有了穩定收入,更通過出口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讓陜北特色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