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密集啟動優先股贖回計劃,部分銀行單次贖回規模達百億元級別。
業內人士認為,此類集中贖回本質是銀行主動應對經營壓力、優化資本使用效率的戰略性選擇。從行業影響來看,優先股集中贖回正在重塑銀行業資本管理底層邏輯,未來銀行資本補充或呈現出多元化、成本降低等趨勢。
銀行贖回動作頻頻
10月21日,上海銀行發布公告稱,經董事會審議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審核同意,該行擬于2025年12月19日全額贖回2017年12月份非公開發行的2億股優先股,每股面值100元,總規模為200億元;10月20日,杭州銀行宣布,計劃于2025年12月15日全額贖回2017年12月15日非公開發行的1億股優先股,發行規模為100億元;寧波銀行則計劃于2025年11月7日贖回2018年11月份非公開發行的1億股優先股,發行規模亦為100億元。
國有大行亦積極參與。例如,中國銀行已于2025年3月份完成全部境外優先股贖回;工商銀行也在2025年9月份完成29億美元優先股贖回。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向表示,銀行業密集贖回優先股,核心驅動因素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成本優化考量,2015年至2017年發行的優先股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至6.5%區間,在當前利率持續下行、凈息差收窄的環境下,這類高息優先股已成為銀行資本成本的重要負擔。通過贖回并以更低成本工具替代,可顯著降低財務費用;另一方面是資本結構調整需求,隨著國內監管要求趨嚴,銀行需要優化其他一級資本構成,減少對優先股的依賴,轉向更靈活、更符合監管導向的資本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銀行是優先股的主要發行主體。優先股屬性特殊,介于股權與債權之間:既可設置贖回權、回售權,又像債券一樣約定“票面股息率”,且早年發行的優先股普遍具有股息率高、投資風險低的特點。不過,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已率先啟動優先股票面股息率下調。例如,浦發銀行、農業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均在新的股息率調整周期內完成下調,調整后多數股息率降至4%以下,但這一水平仍高于銀行新發債券利率。
加速資本結構重塑
上市銀行作為優先股的主要發行主體,此前常利用這一工具補充其他一級資本。但近年來,隨著高息優先股贖回增多且新發規模受限,優先股整體規模呈收縮態勢,部分銀行已轉向發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利率更低的資本債券。
在業內專家看來,當前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工具市場接受度提升,發行成本明顯下降,為銀行開展資本置換提供了有利的市場窗口。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表示,銀行用低成本資本工具置換高息優先股,既能優化負債成本結構、緩解財務壓力,又能在凈息差收窄背景下提升資本回報率,推動行業資本結構向“以永續債、二級債為主”的格局轉變,同時還可以倒逼銀行強化精細化資本管理,在監管資本充足率約束下平衡外源性資本補充與內源性資本積累的關系。
曾剛表示,優先股集中贖回正在重塑銀行業資本管理的底層邏輯,長期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本工具加速多元化,銀行將更傾向使用發行靈活、具備免稅優勢的永續債,同時積極探索轉股型資本債等創新品種;二是資本管理理念轉型,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優先”,更注重資本使用效率與風險加權資產的優化;三是行業監管與管理升級,監管部門或進一步完善資本工具規則,推動銀行業從被動滿足監管要求,轉向主動開展資本管理。
在曾剛看來,隨著高息優先股逐步到期,銀行資本補充將呈現“永續債為主、多元工具并舉、內生增長為基”的新格局。其中,永續債成其他一級資本補充首選,二級資本債繼續擔當二級資本補充主力,市場機制成熟、發行門檻低,減記型二級資本債等創新工具加速涌現,適配差異化監管要求。此外,銀行將更注重內源性資本積累,通過提高凈資產收益率(ROE)、優留存等增強“造血”能力,中小銀行或多借專項債、戰略入股融資。
來源: 證券日報 彭 妍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