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晨曦照亮天山腳下綿延的棉田,潔白柔軟的新棉正等待著一場跨越時空的躍遷。在關乎千萬棉農生計的產業變革中,期貨市場正譜寫著傳統農業與現代金融交融共生的時代樂章。新疆冠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冠農股份)與菏澤弘一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弘一實業)的實踐表明,棉花期貨不僅是風險管理的工具箱,更是產業升級的加速器,正在重塑從田間到車間、從本土到全球的棉花產業鏈條。
筑牢根基:多元布局織就產業安全網
站在冠農股份鐵門關市物流園的高臺上眺望,成排碼放的棉包宛如白色方陣,自動化吊裝設備在空中畫出優美的軌跡。“我們打造的不僅是倉庫,更是連接種植端與消費端的產業樞紐。”冠農股份期貨部部長彭黎虎的話語充滿底氣。這家扎根邊疆的企業,以13萬噸皮棉的年加工能力為支點,構建起覆蓋13個軋花廠、14條生產線的生產網絡,其立足于冠農匯錦物流、益康倉儲兩大鄭商所棉花期貨交割庫形成的110萬噸的倉儲體量,成長為行業矚目的“超級倉庫”。
2023年,冠農匯錦物流的棉倉儲量與期貨交割量雙雙登上全國榜首,這座矗立在交通樞紐的“棉花銀行”,已成為物流匯聚、信息交融、風險對沖的戰略高地。在這里,每包棉花都擁有清晰的“數字身份證”,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實時追蹤貨物流向。對中小棉企而言,存入交割庫生成的標準倉單,即可轉化為可質押的優質資產。多家銀行在此設立專項服務窗口,提供利率優惠、期限靈活的倉單質押貸款,徹底盤活了沉淀在庫房里的資金。
“交割庫的服務宗旨是我們最堅固的護城河。”彭黎虎指著地圖解釋道。作為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唯一的交割庫,其在南疆的區位優勢顯而易見。這里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倉儲中心,更是價格發現的市場中樞。新棉上市季,來自四面八方的棉包在此有序流轉,金融機構、貿易商、加工廠在此交匯碰撞,共同編織著連接田間與終端的產業網絡。
精準施策:期貨工具演繹風險管理藝術
面對棉花價格的劇烈波動,冠農股份展現出成熟的風險管理智慧。在采購、加工、銷售全鏈條上,企業構建起立體化的套保體系: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如同安全閥保護庫存抵御價格壓力;基差貿易模式將傳統的“一口價”拆解為“期貨價格+升貼水”的靈活組合,既鎖定利潤空間,又保留市場機會;而“領口期權”等創新工具的應用,更是在控制風險的同時,為企業保留了價格上漲的收益通道。
“2024年14.3萬噸的棉花套期保值業務量,正是這套精密系統的實戰注腳。新棉收購后,面對市場預期轉弱,企業果斷在期貨市場建立空頭頭寸,最終現貨市場的跌幅被期貨端對沖,企業成功守護了預期利潤。這種‘兩條腿走路’的策略,讓企業始終保持穩健步伐。”彭黎虎說。
據了解,為響應新疆《糧油產業集群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5 年)》,冠農股份在棉籽油脂油料加工板塊深度布局,并以子公司新疆冠農天灃物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天灃物產)為主體,創新開展“非標套保+期現轉換”模式,破解產業痛點。
彭黎虎介紹,在非標準化產品占比較高的油脂板塊,天灃物產開創了“非標套保+期現轉換”的獨特模式。針對棉籽、棉油、棉粕等產品缺乏直接期貨品種的現狀,團隊創造性地選用相關性強的油脂、粕類期貨進行風險對沖。在某輪棉油價格震蕩周期中,企業為待售棉油買入看跌期權,僅支付少量權利金就構筑起價格防火墻。當市場價格下跌時,期權收益有效彌補了現貨損失;若價格上漲,則可全額享受現貨增值紅利,真正實現了“有限虧損、無限收益”的風險管理目標。自2024年4月以來,累計套保棉粕超10萬噸、棉油近5萬噸的實操成果,有力印證了這一模式的有效性。
據了解,冠農股份還采用多元套保策略鎖定經營風險。比如圍繞棉花采購、加工、銷售全環節,公司針對性地制定套保策略:一是庫存敞口風險對沖,對收購加工形成的庫存及未來銷售計劃,通過期貨空頭套期保值鎖定銷售價格,規避市場價格下跌風險,待產品通過基差銷售后平倉對應頭寸,實現“現貨銷售+期貨平倉”的閉環管理;二是基差貿易與套保結合,依據采購及銷售基差合同,在確定一方價格后及時建立對應期貨頭寸,鎖定基差收益,既降低資金占用壓力,又保障風險可控;三是期權工具優化收益結構,結合現貨敞口選擇“領口期權”策略,在鎖定價格下行風險的同時保留一定增值空間,降低期權費用成本。
“自2020年以來,公司不斷探索,通過期貨和現貨的聯動,有效緩解了生產階段的成本倒掛問題,以及銷售階段的庫存跌價風險。”彭黎虎說。
弘一實業副總武魯濤對此深有同感:“我們專注大宗商品期現業務多年,深知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重要性。”這家創立于2006年的綜合性貿易公司,通過現貨及標準倉單的組織與銷售、基差貿易、合作套保等業務,為上下游企業搭建起風險管控的橋梁,其棉花經營規模達兩萬噸,正是依托完善的交割體系,才實現高效的期現轉換。
樞紐賦能:激活期現融合新生態
位于交通樞紐的冠農交割庫,正在演變為產業生態的活力引擎。
彭黎虎表示,基差貿易在這里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某次交易中,一家紡織企業并未接受固定報價,而是選擇“期貨M合約+300元/噸”的基差定價模式。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在約定期限內,根據市場行情自主選擇合適的期貨價格進行“點價”。這種賦予買方定價權的創新模式,讓現貨交易擺脫了傳統議價的局限,交易活躍度顯著提升。而倉單質押形成的資金閉環,則讓整個產業鏈運轉更加高效:中小軋花廠用倉單質押獲得收購資金,加工后的棉花通過基差貿易快速變現,回款后又可用于新一輪生產,形成“原料—產品—資金—再生產”的良性循環。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冠農股份的發展藍圖愈發清晰。該企業正謀劃構建集交割倉儲、期現交易、供應鏈金融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計劃進一步擴大倉單質押規模,探索更多的產業鏈整合新模式。超過90%的棉花采用“期貨定價+基差”模式的銷售策略,正在悄然改變著行業定價規則。更令人振奮的是,這種定價機制正在促進種植端的質量提升,越來越多的棉農開始按照期貨交割標準調整種植方案,推動新疆棉花從量的優勢向質的飛躍轉型。
武魯濤表示,鄭商所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為這一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2017年將棉花期貨交割基準地調整至新疆;2019年上市棉花期權;2020年以來在新疆增設至12家交割倉庫,目前新疆棉花交割庫容占比超過80%;2024年修訂棉紗期貨業務細則,進一步擴大交割品范圍,延長倉單有效期,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避險工具。這些制度創新,不斷地增強了新疆棉花產業的話語權。
“期貨市場既打開了企業風險管理的‘大門’,也打通了產業鏈協同的‘經絡’。”彭黎虎感慨道。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冠農股份與弘一實業的實踐證明,現代金融工具與傳統農業能夠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當金融活水潤澤棉田,當期貨思維融入生產,新疆棉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這場由期貨工具引發的產業變革,正在書寫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譚亞敏)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