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柬埔寨首都金邊城市景色。 張 鋮攝
受美國加征關稅舉措影響,亞太地區貿易格局正加速重構,一些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受到較大沖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近期發布的《顛覆、多元化與分化》報告顯示,越南與柬埔寨面臨的困難最具代表性,可能是亞太地區受沖擊最嚴重的經濟體,出口萎縮幅度預計高達19.2%與23.9%,遠超亞太地區6.4%的平均水平,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模式被顛覆的危險。
越南經濟長期依賴出口,尤其對美貿易占重要比重。數據顯示,越南36.6%的出口流向美國市場,主要集中在服裝、鞋類和電子產品等領域。然而,這些產業大部分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附加值有限,且面臨較高的可替代性。美國對越南征收的平均關稅從接近0上升至約20%,導致越南出口成本大幅攀升,價格競爭力被嚴重削弱。
盡管越南在電子產品領域具有一定競爭力,且部分半導體產品因美國供應鏈豁免政策而未受直接影響,但其整體出口結構仍顯單一。報告提出,在越南對美出口中,有相當比例屬于“難以替代但競爭力有限”的品類,例如家具和紡織品等。這些產品雖在美國市場占據一定份額,但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具備顯著優勢,難以迅速轉向其他市場。
柬埔寨的處境更為嚴峻。該國58%的出口依賴美國市場,是全球對美貿易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服裝、鞋類和旅行用品占據其出口較大比重,而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正是美加征關稅舉措的重點打擊對象。報告預測,柬埔寨對美出口將下降23.9%,相當于其總出口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
柬埔寨工業基礎薄弱,本土附加值低,且出口企業以外資為主,本土企業規模小,技術能力有限,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產品升級或市場轉移。盡管柬政府試圖通過稅收減免、關稅優惠等方式吸引多元化投資,但全球貿易環境動蕩加大了外資流入的不確定性。
除了越南與柬埔寨,一些太平洋島國和南亞經濟體也在貿易沖擊中顯得尤為脆弱。斐濟出口以糖和服裝為主,預計出口將面臨19.6%的跌幅;斯里蘭卡的紡織品與茶葉產業同樣受到重創,出口預計下降15%。這些國家經濟規模小、出口結構單一、市場集中度高,且缺乏應對外部沖擊的政策空間與財政能力。
面對日益復雜的貿易環境,報告提出了對外適應與對內強化的雙軌策略,為受損最嚴重的國家提供政策方向。
在對外適應方面,市場多元化是當務之急。越南正積極拓展與韓國、歐盟等經濟體的合作,并通過打破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促進區域供應鏈整合。柬埔寨則試圖通過歐盟的“除武器外一切商品”(EBA)倡議待遇擴大對歐出口,以緩解對美依賴。但這些努力都需要時間,且受制于國內產業基礎與外部市場準入條件。
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關鍵路徑。東盟內部貿易與投資流動的加深為成員國提供了一定的緩沖空間。馬來西亞正在打造半導體與數據中心樞紐,新加坡則通過金融與科技服務強化其區域節點功能。然而,東盟內部的非關稅壁壘與基礎設施差距仍是制約因素,需要更高水平的政策協調與資源投入。
在對內強化方面,提升產業附加值刻不容緩。越南與柬埔寨在嘗試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進一步擺脫困境。其中,越南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與資金支持,鼓勵企業投入高科技行業,柬埔寨試圖通過設立特別經濟區以吸引多元化投資。但需要注意的是,兩國在人才培養、研發投入與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仍是轉型的主要障礙。
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同樣重要。越南修訂《勞動法》以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柬埔寨通過“IDPoor”計劃向弱勢家庭提供現金轉移。但這些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與資金規模仍顯不足,難以應對大規模失業與經濟震蕩。
越南與柬埔寨的困境是亞太地區貿易格局重構的縮影。在全球經濟碎片化與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經濟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產業鏈的深度、市場的多元化與政策的前瞻性是抵御外部沖擊的關鍵。而對于越南、柬埔寨等國而言,只有通過結構性改革、區域合作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才有可能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找到立足之地。
來源:中國經濟網 張 保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