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醫保卡在藥店買藥結算時,會被抬高醫保結算價格,刷出比現金支付更高的價格;當在距離不到2公里的兩家藥店買同一盒藥時,價差足以買下一份早餐——這不是價格把戲,而是正在吞噬醫保紅利的“陰陽價”亂象。近日,媒體曝光部分定點藥店對醫保患者加價銷售、同藥不同價等問題,國家醫保局也迅速發布專項通知,劍指這類損害患者權益的行為。

“陰陽價”背后,折射出制度漏洞與道德失守的雙重困境。表面上,藥店將醫保結算延遲等壓力轉嫁給消費者,看似無奈;實質上,這既暴露了醫保結算機制的設計缺陷,也反映了部分藥店利用信息不對稱欺瞞患者的投機心理。一邊享受醫保帶來的穩定客源,一邊卻將經營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不僅有違公平,更涉嫌違法。而線上線下、不同門店之間的懸殊價差,更暴露出市場調節價機制下的監管盲區。“進貨渠道不同”雖能解釋部分差異,但長期偏離合理區間的價差,實為變相的價格欺詐。
深入來看,藥價亂象源于三重失衡:制度與市場、信息與權力、公益與逐利。醫保結算滯后與保證金制度確實增加了藥店負擔,但政策本為規范市場,若執行中缺乏配套支持,反而可能擠壓誠信經營的空間。消費者對藥品成本、醫保政策了解有限,而藥店掌握定價權,信息不對稱之下,“價格歧視”難以避免。加之藥品具有特殊民生屬性,理應價格透明穩定,但資本驅動的藥店天然追求利潤,尤其在線上平臺“低價引流”沖擊下,實體藥店更易陷入無序價格戰。
破解這一困局,亟需從“堵漏洞”與“建機制”兩端發力。醫保局此次既打擊亂象,又推進即時結算改革,方向值得肯定。下一步還應強化價格監測與執法,建立全鏈條比價系統,對惡意加價“零容忍”;優化醫保協議管理,引入消費者滿意度等指標,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懲”的良性循環;同時推動藥品定價透明化,對常用藥、急救藥探索參考價指導,遏制價格異常波動。藥店也應主動公示價格構成,接受社會監督。
藥品價格不僅關乎市場,更關乎公平與信任。當患者手持醫保卡卻要支付更高價格,傷害的是整個醫保體系的公信力。治理藥價亂象,既需要監管“硬手腕”斬斷灰色利益鏈,也需政策“軟支撐”疏導經營壓力,更需要每一家藥店守住誠信底線。這樣才能讓患者不再為“陰陽價”寒心,讓藥品真正回歸“治病救人”的本源。
唯有讓每一分藥價都經得起陽光照射,讓每一次醫保結算都體現制度溫情,才能實現“病有所醫”的民生承諾,讓老百姓享受到更貼切更舒心的醫保改革紅利。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