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一則聲明引發關注:有不法機構偽造“國家衛生健康委人事司技能鑒定專用章”,虛構“衛生健康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公然制售“山寨證書”。這一事件折射出職業資格證書領域的亂象,再次提醒規范職業認證體系的重要性。

不法機構偽造官方印章、虛構指導中心,堂而皇之地制售“山寨證書”,讓不少懷揣職業夢想的人栽了跟頭。這些印著“國家認證”“行業權威”字樣的紙片,看似能為履歷鍍金,實則是裹著糖衣的“毒藥”,不僅擾亂了職業市場秩序,更讓勞動者的努力與信任付諸東流,如此亂象,必須徹底根治。
“山寨證書”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根源在于供需兩端的“錯位”與監管的“盲區”。從需求側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不少求職者急于尋找“捷徑”,希望通過一紙證書提升競爭力;部分企業在招聘時過度看重證書,卻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從供給側看,一些機構精準拿捏了人們“急功近利”的心理,打著“快速取證”“包過包用”的旗號,用偽造的官方背景背書,將證書包裝成“職場通行證”。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前職業認證體系中,部分領域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不透明的問題,官方查詢渠道不夠便捷,導致求職者難以辨別證書真偽,也讓“山寨證書”有了生存的土壤。
“山寨證書”的危害,遠不止于一張廢紙。對勞動者而言,花費金錢與時間換來的“假證書”,不僅無法帶來職業提升,反而可能因“造假”留下信用污點,影響未來職業發展;對企業來說,誤招持有“山寨證書”的員工,可能導致工作失誤、項目受損,甚至引發安全事故;對社會而言,“山寨證書”泛濫會沖擊職業認證的權威性,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真正靠實力打拼的人寒心。當“造假”比“實干”更容易獲得“認可”,當“山寨”比“正規”更能鉆營獲利,社會的職業倫理與價值導向都將受到影響。
整治“山寨證書”,不能只靠官方“一紙聲明”,更需打出一套“組合拳”。
首先,要強化監管“利劍”,加大對不法機構的打擊力度。市場監管、公安、行業主管部門應建立聯動機制,對制售“山寨證書”的機構一查到底,不僅要沒收違法所得,更要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形成“不敢造假”的震懾力。
其次,要完善職業認證體系,打通信息壁壘。相關部門應統一認證標準,建立全國聯網的官方查詢平臺,讓證書真偽“一鍵可查”,同時規范認證流程,杜絕“花錢買證”的漏洞。
此外,還要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企業招聘應更看重實際能力,而非單純依賴證書;求職者也要摒棄“走捷徑”的心態,明白真正的職業競爭力,永遠來自腳踏實地的學習與實踐。
職業認證本是衡量能力的“標尺”,不應成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每一個勞動者的職業夢想,都不該被“山寨證書”擊碎;每一個公平競爭的職場環境,都容不得“山寨亂象”滋生。期待相關部門持續發力,徹底鏟除“山寨證書”的生存土壤,讓職業認證回歸其本質,讓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公正認可,讓每一條職業道路都灑滿陽光。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