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決策部署,明確將貿易發展重心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提升。這一轉型不僅體現在貿易體量的穩定增長,還體現為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價格影響力的提升。
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供應鏈深度重構、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疊加,過度依賴海外定價的貿易模式既難以反映我國產業實際需求,更制約“中國價格”影響力的提升。如何借助金融工具構建自主可控的定價體系,以“中國價格”錨定貿易優勢,成為貿易強國建設的重要課題。
中哲物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哲物產集團)的實踐為市場提供了參考范例。這家從農產品和能源化工領域起家的企業,初涉澳大利亞鋰礦貿易時曾因傳統定價模式屢屢碰壁,但憑借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工具,實現了從行業“門外漢”到“定價參與者”的跨越。短短兩年內,中哲物產集團迅速成長為服務覆蓋60余家企業的鋰電產業重要貿易樞紐。
中哲物產集團的實踐證明,期貨市場能夠進一步提升、鞏固我國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價格影響力,讓“中國價格”成為貿易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助推我國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跨越。
從“門外漢”到“定價參與者”
中哲物產集團成立于2017年1月,是中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從事大宗商品貿易的業務平臺,以農產品、能源化工、金屬等大宗商品及其制品的批發和零售為主營業務。中哲物產集團嘗試新能源領域的時間較晚。2023年9月,在廣期所碳酸鋰期貨上市兩個月后,中哲物產集團旗下的中哲金屬有限公司(下稱中哲金屬)才正式涉足碳酸鋰行業。起初,他們只是幫江西的回收廠做一些簡單的期現貿易業務。直至2024年年底,中哲金屬才開始正式接觸國際鋰礦貿易。
作為行業“新兵”,中哲金屬面臨著資源渠道與定價模式的雙重制約。公司既無海外礦山資源,又受限于傳統定價模式,其鋰礦國際貿易業務的開局步履維艱。
“剛開始跟澳大利亞礦商談合作時,對方報出的價格比我們測算的成本高出50美元/噸左右,郵件來回拉扯半個月,最后因為‘一口價’談不攏,錯失合作機會。”回憶起首次涉足澳大利亞鋰礦貿易的經歷,中哲金屬總經理助理李璐岑滿是感慨。
“在傳統定價模式下,國際鋰礦貿易通常采用‘一口價’或參考海外第三方資訊網站價格作為基準參考。”李璐岑表示,這種定價模式看似直截了當,卻隱含不少讓企業頭疼的問題。由于缺乏靈活性和透明度,這種定價模式難以及時反映市場供需與成本波動,尤其是在鋰礦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買賣雙方對價格的預期差通常較大,很難達成一致。
“沒有海外資源,就沒有議價的資本。”李璐岑坦言,盡管入局晚,但公司團隊很快意識到,若困守傳統貿易模式,將永遠無法在澳大利亞鋰礦市場站穩腳跟。為打破這一局面,中哲金屬積極探索貿易模式創新,致力于推動海外企業接受以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價格為結算基準的新定價模式。
轉機出現在2025年3月。當時,一家江西鋰鹽廠急需澳大利亞鋰輝石,卻因缺乏美元結算能力而“卡了殼”。更棘手的是,該鋰鹽廠與澳大利亞礦山企業的價格預期差達50美元/噸,導致合作陷入僵局,遂轉向中哲金屬尋求幫助。
“當時碳酸鋰期貨恰好提供了合適的套保窗口,我們便想以碳酸鋰期貨價格為紐帶,打通中澳貿易的定價堵點。”李璐岑團隊迅速構建起“LC2507合約價格-固定基差”的定價體系,以碳酸鋰期貨實時價格為核心錨點,結合鋰礦品位、冶煉成本等產業實際設定基差,形成了一套公開透明、能動態適配市場的科學定價方案。
可當團隊帶著這套方案對接澳大利亞礦山企業時,卻遭遇了“閉門羹”。“我們做了近十年貿易,只認海外第三方報價,憑什么改?”有礦山企業負責人直接否定;還有人直言“看不懂期貨定價公式”,覺得不如“一口價”省心;更有礦山企業擔心新的定價模式會打破利潤穩定,寧愿固守與傳統貿易商的合作,也不愿進行嘗試。“那段時間,我們每周都要帶著測算數據找礦山企業溝通,卻連一份意向協議都沒談成,全是‘熱臉貼冷屁股’。”李璐岑言談中滿是當時的艱辛與執著。
面對礦山企業的抵觸,李璐岑團隊并沒有死磕,而是及時調整了思路。“既然礦山企業暫時不接受,就從中間貿易商入手。”李璐岑表示,隨后他們轉變方向,與嘉能可、三菱集團等在華有成熟業務的外資貿易商對接。這些機構常年做大宗商品貿易,對期貨基差定價模式本就熟悉,更能理解其在提升貿易效率方面的價值。果不其然,僅一周溝通,就有貿易商明確表示愿意合作,這為中哲金屬的澳礦貿易打開了第一扇門。
2025年5月,中哲金屬的首筆澳大利亞鋰礦貿易正式落地。通過海外貿易商,中哲金屬按照“碳酸鋰期貨合約價格-固定基差”的公式計價,作為鋰精礦的采購價格,鎖定原材料成本,隨后按同樣邏輯賣給江西鋰鹽廠。最終,江西鋰鹽廠以低于海外第三方平臺3%的報價,買到了心儀的澳大利亞鋰輝石原料。在這一單交易中,中哲金屬不僅幫鋰鹽廠解決了美元結算難題,更讓產業鏈上下游都鎖定了合理利潤,成為在澳礦貿易中用碳酸鋰期貨定價的鮮活樣本。
“首單的成功,徹底扭轉了澳大利亞礦山企業對期貨定價的態度。”李璐岑笑著說,2025年7月,之前多次拒絕他們的一家澳大利亞礦山企業在華辦事處主動發來郵件:“能否分享你們與貿易商的定價公式?我們想內部評估落地可行性。”
原來,這家礦山企業從同行那里得知,中哲金屬通過碳酸鋰期貨定價完成的那筆交易,不僅降低了下游鋰鹽廠的采購成本,也讓海外貿易商賺取了比按“一口價”成交更多的利潤。
今年8月初,中哲金屬與這家澳大利亞礦山企業的首次直接合作落地。雙方以“LC2511合約價格-固定基差”為定價依據,敲定了1.6萬噸鋰礦的采購合同。談判時,澳大利亞礦山企業的在華代表不再追問“為什么要用碳酸鋰期貨定價”,反而主動討論“基差能不能根據冶煉成本再微調”“選哪個合約更貼合交貨周期”等操作細節。
此后,中哲金屬與澳大利亞礦山企業的合作態勢發生了轉變,從中哲金屬“求著談”變成了澳大利亞礦山企業主動詢價。“以前我們要帶著厚厚的成本測算表去說服他們,現在他們會主動研究盤面行情,甚至會問我們當天的期貨價格是否適合點價。”李璐岑滿是自豪地說。
從農產品和能源化工領域擴展至新能源領域,從中澳鋰礦貿易的“門外漢”成長為“定價參與者”,中哲物產集團的故事,正是碳酸鋰期貨賦能鋰電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碳酸鋰期貨的助力,不僅讓一家企業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定價”的跨越,更推動整個中澳鋰礦貿易鏈路發生深刻變革,從“單邊博弈”轉向“協同共贏”。
李璐岑介紹,截至2025年三季度,中哲金屬已與多家澳大利亞礦山企業建立起直接溝通機制。當前,中哲金屬的鋰礦貿易量已突破6萬噸,約占該團隊總貿易量的20%。
李璐岑表示,未來,中哲金屬將持續深化與海外礦山企業的合作,積極推動以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價格為結算基準的貿易模式,助推“中國價格”向新能源金屬領域國際基準升級,既為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筑牢定價基礎,也為提升我國在全球鋰電產業鏈的話語權積極貢獻期市力量。
從“行業新兵”到“樞紐力量”
作為“行業新兵”,中哲金屬能在剛接觸鋰礦業務后快速發展,正是得益于對碳酸鋰期貨工具的成功運用。這背后,離不開廣期所在市場培育上的努力。
“剛開始接觸碳酸鋰行業的時候,我們對產業并不了解。”李璐岑表示,在公司內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正是得益于各種碳酸鋰期貨會議提供的培訓學習機會,中哲金屬才得以一步步深入了解碳酸鋰產業,從而拓展了公司在碳酸鋰產業的朋友圈。廣期所舉辦的系列產業培訓,讓中哲金屬這樣的貿易商從傳統賺差價的中間角色,蛻變為穩鏈條的“樞紐力量”,通過期貨工具銜接上下游需求,讓產業鏈各環節在價格波動中找到“安全錨點”。
據了解,短短1年多時間,中哲金屬就從行業“新人”成長為合作覆蓋60余家企業的貿易樞紐。
這些助力企業成長的碳酸鋰期貨培訓會議,離不開廣期所提供的堅實支撐。為提升相關產業企業風險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立4年以來,廣期所始終深耕產業一線的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廣期所和期貨公司在全國27個省(市)開展超千場培訓,覆蓋20萬人次。其中,僅碳酸鋰期貨相關培育活動就有550余場,涉及產業企業代表6.5萬人次。
同時,廣期所積極幫助期貨公司培養鋰電新能源產業服務相關人才,依托“新能源·向未來”人才培訓品牌,持續開展碳酸鋰品種線上和線下培訓。截至目前,廣期所已開展26期培訓,并支持期貨公司舉辦了超過50場產業調研等活動。
正是這種“滴灌式”培育,大大提升了產業企業對期貨工具的認知和運用能力,也為中哲金屬這類貿易企業快速融入產業生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為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功能作用,廣期所于2024年9月啟動了“助綠向新”產業服務計劃,圍繞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服務新質生產力,推出了建設產業基地、開展一對一定向培訓輔導、實施產業培育專項等一攬子產業培育舉措。
李璐岑認為,“助綠向新”產業服務計劃有效幫助新能源企業在實踐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期貨市場的基本知識、操作規則以及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僅能提高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識,還能增強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意愿和能力。中哲金屬將通過積極申請定向培訓輔導、做好對新能源產業服務、申請聯合舉辦培訓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風險管理服務,引導更多新能源企業積極參與廣期所“助綠向新”計劃,鼓勵更多產業企業探索、了解并合理運用期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幫助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廣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期所將繼續出臺多元化舉措,持續提升碳酸鋰期貨的市場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大對各類產業企業的培育服務力度,使期貨市場成為鋰電產業企業管理市場風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后盾。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劉威魁)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