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健身市場的火爆讓很多人嗅到了商機,健身房隨處可見,一些健身教練培訓機構隨之出現。健身教練群體逐漸擴大,但專業程度令人擔憂。調查發現,健身教練大多在培訓機構的培訓時間短,加上入職門檻低、資格證書沒有統一標準,導致健身教練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出現健身教練資格考試亂象、能賣課就能上崗等問題。

健身市場的火爆,本應催生專業的健身服務生態,可“能賣課就能上崗”的行業亂象,卻讓健身教練淪為“銷售專員”,不僅背離了行業守護健康的初心,更讓消費者陷入“花錢傷身”的困境。這種“重營銷、輕專業”的畸形發展,早已讓健身教練行業“病得不輕”。
消費者的“健身血淚史”,是行業亂象最直觀的警示。北京市民李莉花萬元請私教,不僅未達到減脂目的,還因為教練不專業的指導傷了腰:教練忽視訓練中的不適信號、省略動作糾正步驟、盲目要求高強度訓練,李莉直至退卡時才發現教練無證無經驗。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受訪業內人士指出,不少教練缺乏醫學或運動損傷知識,經過簡單培訓后便上崗,導致消費者膝蓋半月板損傷等問題頻發。健身本是為了健康,如今卻因為教練不專業變成“傷健康”,顯然與行業初衷背道而馳。
亂象的根源,在于準入無門檻、認證無標準的行業漏洞。一方面,國內健身教練證書種類繁雜,國家認證、協會證書與機構證書并存,且培訓時間短、通過率高,甚至出現電商平臺“1050元保拿證”“開卷考試、一天報名、30天領證”的荒誕場景,“拿證”與“學習”完全割裂,證書淪為“花錢買來的上崗道具”;另一方面,行業缺乏硬性準入規定,是否持證無關上崗,健身房更看重教練的賣課能力。采訪了在北京西城區、豐臺區以及東城區任職的20名健身教練,他們均坦言“業績決定工資”,甚至好的專業教練因賣課差被迫離職。這種“銷售優先于專業”的導向,徹底扭曲了教練的職業定位。
健身教練行業的“健康”,關乎千萬消費者的切身權益,更決定行業能否長遠發展。要根治亂象,既需要監管部門盡快出臺統一的職業準入標準與證書規范,清理“花錢買證”的灰色鏈條,讓專業能力成為上崗核心門檻;也需要健身房摒棄“唯業績論”,將教練的專業水平、帶教經驗納入考核核心,而非只看賣課數量;同時,消費者也需提高警惕,選擇教練時多關注資質與專業度,而非輕信營銷話術。唯有讓“專業”回歸行業核心,健身教練才能真正守護消費者健康,行業才能走出畸形發展的誤區,迎來真正的繁榮。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