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鞍山鐵西區實驗學校被曝校園餐滿意度問卷只能選“滿意”或“非常滿意”,引發熱議。校園餐,一頭連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一頭系著教育的人文關懷、家庭的牽掛與社會的期待。校園餐滿意度,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紙上談兵”的形式主義表演,它關乎學生健康,關乎教育良心,更關乎公共管理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校園餐滿意度調查的本質是公共服務的試金石,其真實性直接關系到學生權益的保障。當調查淪為“紙上談兵”,學生的真實聲音被遮蔽,問題便被粉飾在虛假的滿意之下。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教育系統內部的自我評估更應恪守這一原則。那些可能被篡改、被美化的調查數據,不僅掩蓋了校園餐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更剝奪了學生表達真實感受的權利。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校園餐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健康成長。當學生對餐飲不滿卻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表達時,他們不僅承受著物質上的損失,更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親身體驗著形式主義對真實生活的侵蝕。這種體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許比一頓不滿意的午餐更為深遠。
形式主義的滿意度調查折射出部分基層治理中根深蒂固的“報喜不報憂”思維定式。這種定式導致管理閉環無法形成,真問題被掩蓋,公共服務質量難以持續改進。從通報中“重新啟動”“力求真實”等表述可以推斷,之前的調查很可能存在嚴重缺陷。公共管理理論早已指出,有效的反饋機制是組織學習和改進的基礎。當校園餐調查成為粉飾太平的工具,管理者便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形式主義作風不僅存在于校園餐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公共服務領域。它侵蝕著公共管理的肌體,導致政策執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難以打通。只有當聯合調查組介入,才能打破這種僵化的運作模式,這本身就已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破除校園餐滿意度調查的形式主義,需要構建真正開放、透明的監督體系,讓學生和家長成為評價校園餐質量的最終裁判。當地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回應值得肯定——立即組成聯合調查組,重新啟動不記名調查,承諾嚴肅處理違規行為。但這只能視為糾正錯誤的開始。真正的解決之道在于建立制度化的參與渠道和監督機制,讓學生和家長的聲音能夠直接、無阻礙地傳遞到決策層。技術手段為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通過真正匿名的線上評價系統、定期舉行的開放式座談會、家長代表參與的食物采購委員會等多元方式,形成立體化的監督網絡。同時,調查結果和后續整改措施應當完全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形成管理閉環。
校園餐滿意度,從來不是一張印滿“好評”的問卷,而是承載著教育溫度、家長安心、社會認同的集合體。唯有跳出“紙上談兵”的形式主義,把每一項舉措落到實處,才能讓校園餐真正成為連接教育、家庭與社會的“暖心紐帶”。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