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家3畝玉米全泡爛了,這可咋整啊!”10月8日5時,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朱洪廟鎮的雨還沒停,農戶劉濟峰就給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查勘員張文峰打去電話。掛掉電話,張文峰穿上雨靴、揣上平板電腦和卷尺、蹚著泥濘開始了他連續第18天的駐點查勘工作。
入秋后,山東遭遇1951年以來同期最多降雨,多地農田被淹、秋糧霉變,豐收的希望蒙上陰霾。面對災情,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堅守“金融為民”初心,聞“汛”而動、向“難”而行,快速構建起“查勘快、防災實、理賠準、服務暖”的全鏈條護糧體系,用金融力量為秋糧安全撐起“保護傘”。
查勘員的18天:泥水裹滿褲腿,數據記滿平板
“這片洼地積水深,無人機拍不清玉米根部霉變情況,只能靠腳一步步量、用手一棵棵查。”在劉濟峰的玉米地里,張文峰每走一步,雨靴都會陷進半尺深的淤泥,濺起的泥水順著褲腿往下淌,雨水順著衣領鉆進后背。他蹲下身,小心翼翼撥開發黃發黑的玉米葉,輕輕捏了捏果穗——“霉變超過30%,得精準標注受損范圍,不能讓農戶吃虧”,隨即用卷尺丈量倒伏區域面積,在平板電腦上同步標注地塊坐標,拍攝受損細節,反復核對數據。
這樣的查勘,張文峰每天要跑兩三個村組,覆蓋近3000畝農田。正午雨勢稍小,他就坐在田埂上,就著礦泉水啃幾口面包;傍晚回到臨時辦公點,脫下雨靴,濕透的襪子能擰出半碗水,腳底和腳踝因長時間浸泡在泥水里,起了好幾處潰爛的水泡,在用碘伏簡單消毒后又坐到電腦前整理當天的查勘數據。“晚上多趕點進度,農戶就能早一天拿到賠款,損失就能少一點。”張文峰說。
截至10月8日,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從全系統抽調了801名像張文峰這樣扎根一線的查勘員,調配了402臺查勘車、106臺無人機,實行24小時應急值守,確保“災情在哪,隊伍就到哪”。這支隊伍的足跡遍布山東省1.63萬個村莊,完成約150萬畝受災農田的定損工作,整體查勘進度超過95%。“無人機能覆蓋大片平坦地塊,但洼地、陡坡、河溝邊這些‘死角’必須靠查勘員的‘鐵腳板’實地核查,他們踩過的每一寸泥地都藏著對農戶的責任。”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農險事業部負責人安濤說。
“張文峰來了三趟才核完俺家的地,第一次來的時候雨太大,他腳下一滑摔在泥地里,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泥就接著蹲下核查玉米,褲子上全是泥也沒抱怨一句。”看著定損單上清晰的金額,劉濟峰紅了眼眶,“賠付款馬上就能到賬,能趕在雨停前把濕玉米拉去烘干,收成總算有指望了。”
全鏈條防災:800臺水泵預置田間,1800個烘干點“導航”到家
“防災勝于救災,我們不能等災害來了才行動,得提前把防護網織好。”早在9月預判秋汛風險后,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就提前在全省15個地市的承保區域,針對易澇地塊預置水泵、水帶等排澇設備,還專門組建了技術支援小組。截至9月底,已向德州、菏澤、臨沂等受災較重地區投放近800臺水泵,確保“澇情一出現,設備就能用”。
為了讓農戶快速掌握設備使用方法,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工作人員跟著設備一起下鄉,在田間地頭演示水泵安裝、接線、調試步驟,手把手教農戶排查故障,還將詳細的操作手冊送到農戶手中。“暴雨剛過,地里積了半米深的水,俺正著急的時候,他們就送來了水泵,還幫著疏通田間溝渠,教俺怎么用。”德州市武城縣農戶曲敬博說,靠著這臺水泵,他家5畝玉米地的積水一晚上就排干了,“要是再晚一天,就全爛地里了”。
除了應急排澇,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還把“烘干地圖”直接送到農戶手里。針對雨后濕糧晾曬難、易霉變問題,主動對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第一時間獲取全省1800余個糧食烘干服務點的地址、聯系方式、烘干能力等信息,再通過APP推送、微信群轉發、線下服務站張貼公告等方式,讓農戶在家就能找到最近的烘干點。
在日照,中華財險日照中心支公司還聯動當地農技站,將東港區慧賜糧蔬種植家庭農場納入政府指定糧食烘干服務體系,為周邊農戶提供循環式烘干服務,并協調運輸車輛幫農戶轉運濕糧。“之前不知道附近有烘干點,眼看收回的玉米要發霉,俺急得睡不著覺。多虧中華財險工作人員上門走訪,告訴俺烘干點位置,還幫著聯系運輸車。”東港區農戶楊為田算了一筆賬,3畝玉米及時烘干后可減少損失近2000元。
同時,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充分利用APP、微信群等渠道,與山東省氣象局合作,每天在各類工作群推送天氣實況與預報,提醒農戶提前做好搶收、防雨、通風等準備。“每次降雨前一天,群里都會收到預警信息,還有農業專家給的防范建議,俺提前準備了一些設施和塑料布蓋玉米,少損失不少錢。”濰坊青州農戶王傳輝說,精準預警讓他在災害面前有了主動權。
“科技+創新”:查勘提速,預賠付解燃眉之急
“報案不到半天,無人機就到地里掃描,下午就收到22.8萬元預賠款,真是太快了!”淄博種植大戶齊茂峰承包了近1000畝玉米,今年因連續陰雨出現大面積倒伏。正當齊茂峰為搶收資金發愁時,查勘員用無人機快速完成受損面積評估,經線上審核后很快將預賠款打入他的賬戶。“有了這筆錢,我馬上租了3臺履帶式收割機和兩套烘干設備,總算能跟天氣‘搶糧’了!”齊茂峰說。
為提升理賠效率,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在遙感、GIS系統常態化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無人機智慧平臺,推廣“興農保”系統,實現查勘、定損、理賠全流程線上化。無人機航拍能快速鎖定受災范圍,精準計算受損面積;“興農保”系統讓定損數據、理賠材料在線流轉,減少農戶跑腿次數,理賠時效比往年提升30%。
針對秋季作物收獲期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的特點,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還在政策性農業保險基礎上,大膽創新產品,開發玉米收獲期氣象指數保險、玉米綜合病害病理指數保險、商業性玉米品質保險、商業性玉米節氣氣象指數保險、收獲期產量保險等一系列專項產品,如同為秋糧定制了一套“風險防護衣”,滿足不同種植規模農戶的差異化需求。
這些創新險種推出后,很快得到農戶認可,尤其是專業種植大戶參保意愿格外強烈。目前,相關創新險種在山東省15個地市實現簽單,承保面積110.36萬畝,累計為2626戶農戶提供4.2億元風險保障,為秋糧收益構建起一道更堅實的防護網。
“對損失嚴重的案件,我們開通綠色理賠通道,直接啟動預賠付機制,不用等全部流程結束就能把部分賠款送到農戶手里。”安濤介紹,截至10月12日,公司已完成16個種植大戶的損失審核工作,預賠付125萬元,有效緩解了農戶的資金壓力。
風雨礪初心,服務顯擔當。中華財險山東分公司表示,將以扎實的服務踐行“金融為民”初心,在瀟瀟秋雨中為“齊魯糧倉”筑起堅實守護屏障,托起農戶增收的希望。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姚慧)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