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江西景德鎮“雞排哥”李俊永的6元雞排火遍全網,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鬧背后,“賺得盆滿缽滿、購置多套房產”的猜測也悄然蔓延。

當一些人盯著“雞排哥有幾套房”時,反而忽略了更值得關注的核心——他以服務為本的經營邏輯,以及所有從業者都該被看見的真誠與辛苦。
“雞排哥”的走紅,從不是“低價營銷”的偶然,而是“情緒價值+踏實經營”的必然。6元一份的雞排是價格錨點,但真正留住人的,是他幽默的“譯制腔”回應、人情味十足的互動,是爆火后立刻調動“雞排家族”開設分流攤位、避免游客久等的細心。對比不少服務行業里“標準化卻無溫度”的流程——飯店服務員機械的鞠躬、公式化的笑容,“雞排哥”的珍貴之處在于“真”:金句發自本心,關懷源于真誠,就連回應收入問題時“你多來,我才能多賣2份”的幽默,也滿是實在。這種“不裝、不演”的態度,才是他能從網紅攤主變成城市符號的關鍵,也是比“有幾套房”更有價值的經營之道。
可當流量涌向“雞排哥”,一種隱性的“過度期待”也隨之而來:有人盯著他的房產隱私追問,有人默認他該時刻保持高亢熱情,仿佛他不是需要休息的普通人,而是永不停歇的“情緒供給機”。但事實是,他連日高強度出攤后會說不出話;他面對涉及隱私的房產問題,會禮貌拒絕;他也有普通人的疲憊,而非鏡頭前必須完美的“表演者”。
就像2024年初甘肅天水的麻辣燙老板,因忙到滿臉“痛苦面具”被提醒“注意表情管理”。這事雖帶點喜感,卻藏著對從業者的隱性苛責。仿佛他們的“疲憊”是不專業,“沉默”是不熱情,卻忘了情緒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消耗。比起體力透支,必須時刻微笑的心理壓力,更易讓人陷入情感枯竭。這種把從業者當工具的期待,本質上是對服務本質的背離。
其實,對“雞排哥”的關注,本可以成為一次更有意義的社會共情。我們不必追問他有幾套房,而該看見6元雞排背后的辛苦,看見真誠服務該被尊重,更該把這份理解推廣到更多從業者身上。我們當然可以期待禮貌的服務、合理的效率,但不該要求他們時刻完美。容許服務員偶爾的疲憊、騎手偶爾的遲到、攤主偶爾的沉默,恰恰是當下社會最稀缺的“活人感”,也是對勞動者最基本的尊重。
比起猜測“雞排哥”的私人財富,不如學習他踏實做事、真誠服務的經營初心;比起對單個網紅攤主過度聚焦,不如把共情分給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少一點對隱私的窺探,多一點對勞動的看見;少一點對完美的苛責,多一點對真實的包容。這才是“雞排哥”走紅背后,更該被傳遞的價值。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