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浙江一位15歲男孩,次次考試穩居年級前十,這樣的成績放在任何家庭都足以令人驕傲。可到了母親這里,只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不是第一?嚴苛要求下,15歲兒子與12歲女兒相繼出現厭學、抑郁情緒。醫生提醒,現在每100個孩子里,就有近18個存在心理問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度施壓。這樣的悲劇并非個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教育病”。

當媽的難道不愛孩子嗎?恰恰相反,她比誰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問題正出在這里:在她眼中,只有考第一才算合格,其他都不夠好。這其實是一種目標顫抖心理,就好比端著一滿碗水走路,越怕灑,手就越抖。教育一旦被這種執念裹挾,就成了對孩子沒完沒了的精神消耗。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我還不夠好”。
這種執念從何而來?根子還在社會大環境。“不能輸在起跑線”幾乎成了全民共識。可細想一下,人生本是一片原野,哪能被“統一起跑線”的單一標準捆綁?又哪來的固定賽道?家長將自身職場競爭壓力投射到孩子教育中,認為成績好=未來競爭優勢,內卷之風一路刮進幼兒園,家長群聊的都是“你家娃報了幾個班”。焦慮的大火吞噬了成長所需的包容與耐心,只剩下恐慌。家長們又不自覺地將這份恐慌傳導到最需要呵護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研究表明,壓力與績效呈倒U型關系。適度的壓力是動力,過度的壓力反成阻力。當孩子長期處于怕挨罵、怕父母失望的高壓中,學習就不再是因為好奇與熱愛。久而久之,興趣沒了,自信垮了,到最后連人都蔫了。新聞中的這對兄妹,正是用自己的身心健康,為這種扭曲的教育方式亮起了紅燈。
孩子的價值,不該由一張成績單定義。他的善良、他的樂觀、他天馬行空的想象、他犯錯后知錯的眼淚、他進步時的笑容、他對朋友的仗義、他面對困難不認慫的勁兒……這些活生生的、閃光的品質,哪一個不比冷冰的排名珍貴百倍?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非“育分”。若教育者眼里沒有了人,教育就迷失了方向。
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花期,春桃秋菊,有的早開,有的晚來。我們何必苛求所有花朵在同一時段綻放?放下焦慮,不是放棄責任,而是轉變心態:少問“考了多少名”,少提“別人家的孩子”,學會看見孩子本身。不管他考第一還是第十,都值得我們無條件接納與關愛。家庭不該是第二個考場,而應是孩子在外受了風雨,能安心避風的港灣。
守住孩子眼里的光,讓他們對世界保持好奇與熱情,這才是為人父母、為人師者該守的本分。別讓對第一的過度執念,吞沒了孩子寶貴的今天,也葬送了他們充滿可能的明天。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