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藥,同一家店,線上買只要20元,線下卻要60多元。”北京某高校學生張云(化名)近日在某藥店親歷了“一店兩價”的怪象。類似現象并不鮮見。近日走訪北京市多家藥店發現,同一家藥店、同一款藥品,部分線下門店售價普遍高于其自身在線上平臺的售價,有的價差甚至高達兩三倍。

這道橫亙在消費者面前的藥價“剪刀差”,刺痛的不僅是錢包,更是對市場公平的信任。當同一家藥店的同款藥品在不同渠道呈現兩三倍的價差,“平臺補貼”四個字的解釋顯然難以撫平消費者的疑惑——為何同為正規渠道,價格卻判若云泥?
藥價懸殊的背后,首先是渠道成本的真實差異。線下藥店不得不承載房租、水電、人工等剛性支出,這些成本最終難免轉嫁到藥價中,尤其在核心商圈,高昂租金更是直接推高售價。而線上渠道省去了實體店面的大額開支,部分藥品采取廠商直發模式,流通成本顯著降低。但成本差異絕非價差懸殊的全部原因,線上市場的激烈競爭倒逼商家壓低價格,消費者輕點屏幕即可全網比價,讓價格成為重要競爭籌碼;線下則受地域限制,競爭壓力較小,價格調整缺乏動力,這種市場格局的差異進一步拉大了價差。
更值得警惕的是價差背后的信息不對稱陷阱。不少消費者在線下購藥時,并不知曉同店線上還有低價選項,藥店工作人員往往僅以“平臺補貼”含糊回應,卻回避告知線上具體價格。藥品作為特殊民生商品,消費者難以自主判斷價格合理性,經營者本應承擔更高的信息披露義務,這種選擇性沉默實質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害。
或許有人會將這種現象歸結為市場選擇的結果,認為消費者可自主在線上下單。但現實中,很多急需用藥的患者、不熟悉線上操作的老年人,只能被動接受線下高價,這無形中造成了消費群體的“價格歧視”。更令人擔憂的是,線上低價競爭已出現畸形苗頭:部分藥品線上售價接近甚至低于成本,淪為吸引流量的“引流款”,而平臺高額抽傭又讓藥店陷入“不做線上丟客戶、做了線上虧毛利”的困境,甚至有中小藥店因此被迫關門。這種內卷式競爭不僅可能削弱線下藥店的專業服務能力,更潛藏著因成本壓縮導致的用藥安全風險。
藥價“剪刀差”的存在,本質是數字經濟與傳統零售碰撞下的價格失衡。市場競爭的活力不應以犧牲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為代價,渠道成本的差異更不應成為信息遮蔽的借口。唯有讓價格在陽光下運行,才能讓這道刺痛人心的“剪刀差”真正消弭。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