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位于寧波的5G智慧工廠內,數十臺人形機器人正協同作業,在流水線上同步完成分揀、搬運與精密裝配;在多家博物館,人形機器人講解員耐心地為觀眾講解相關知識;在部分銀行大廳,人形機器人正回答著客戶的業務咨詢,并引導其完成開戶流程。這些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正悄然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不過,人形機器人有時也會“闖禍”。從全球相關產業應用來看,今年曾出現從業者被人形機器人傷害的案例。這也讓業界開始深入思考:當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化,應如何構建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管理體系。
實際上,我國保險業正從多維度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一方面,機器人責任險等基礎險種已實現廣泛覆蓋,創新險種也在加速完善;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機器人保險發展的政策陸續落地,并持續完善。
受訪人士認為,未來,隨著相關保險產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保險業有望持續護航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向更大市場規模、更多應用場景、更新技術支持的產業新階段蝶變。
不限于風險兜底
更在于助推產業升級
近期,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通過與各種人形機器人進行包括打乒乓球、踢足球、投籃比賽等互動發現,這些人形機器人反應快捷、動作靈敏。
機器人產業是前沿科技的“標桿領域”,未來有巨大增長潛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計,2045年后,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超過1億臺,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
然而,人形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偶發意外事件也暴露了“發展與風險并存”的現實。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一臺參加跑步比賽的機器人在加速沖刺時突然向左急轉,將相鄰賽道的工程師撞翻在地。撞擊發生后,這臺機器人“肇事逃逸”,直到安全員切斷其電源。這場看似“萌翻了”的意外,再次將人形機器人風險置于聚光燈下。
面對人形機器人產業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保險業積極行動。今年9月26日,覆蓋人形機器人全鏈條的保險“機智保”在寧波發布,該產品讓產業相關方在競逐人形機器人賽道時再無后顧之憂。整體來看,目前不同層級的產品矩陣已初步形成,基礎險種的覆蓋面已較廣,新興險種正在持續開發完善。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分析,機器人、低空飛行器屬于智能制造設備,是我國人工智能生態中重要的融合創新場景,機器人保險旨在通過金融創新為機器人產業分散創新風險,促進機器人的研發、應用和普及推廣,同時也是科技保險非常重要的創新方向。
在基礎保障層面,財產損失險與產品責任險已成為機器人“標配”。例如,大家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為傲鯊智能VIATRIX外骨骼機器人設計的責任險,明確對“產品缺陷導致的使用者或他人損失”進行賠償;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產險”)為杭州智元研究院髖部外骨骼機器人承保的產品責任險與質量保證保險,為醫療、養老場景的機器人應用“鋪路”。
在新興險種層面,研發費用保險、中試保險、網絡安全險、數據安全責任險等成為突破重點。受訪人士認為,隨著人形機器人與AI、物聯網深度融合,控制系統遭網絡攻擊、用戶數據泄露等風險日益凸顯。
基于此,頭部險企已著手布局。目前,人保財險已構建覆蓋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云安全和設備安全的數字安全保險產品體系。平安產險也在探索網絡安全責任保障,將其納入機器人全生命周期風險生態,應對“物理世界智能體”的新型風險。
“市場增長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不斷從實驗室科研領域落地,再向工業制造、個人消費領域廣泛應用而逐步實現的。”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過程中,機器人產業研發、概念驗證、中試和應用推廣等多個環節存在不確定性風險,需要保險業持續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因此,保險的意義不只是進行風險兜底,更體現在助推產業升級。
不受困于數據孤島
勇于探索解決之道
從基礎保障的全面配置到新興險種的研發突破,機器人保險發展勢頭迅猛。不過,面對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新型風險特征,機器人保險要兼顧風險保障、助推產業發展以及自身健康發展等多重目標,仍面臨一些挑戰。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等新型機器人保險面臨數據稀缺、技術迭代速度快、風險結構復雜且動態變化等多重挑戰,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解決方案。
對此,行業險企正在探索多樣化保障路徑。其中,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此前多年保障工業機器人等成熟品類機器人的商業應用,積累了一定的承保定價和理賠數據。在此基礎上,對于新型機器人,公司在機器人技術成熟度、安全水平、作業環境、維修成本等維度上進行相應調整,實現差異化定價。平安產險四川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公司“從試驗階段介入”,通過參與產品安全評估、收集場景風險數據,彌補歷史數據的不足。
在理賠方面,責任界定爭議也容易引發理賠糾紛。人形機器人故障可能涉及“制造商質量問題”“運營商操作失誤”“系統開發商漏洞”等多個責任主體,一旦發生事故,各方易陷入推諉扯皮。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坦言,機器人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缺乏歷史數據,在復雜交互場景發生保險事故,對相關各方的責任劃分尚未有界定標準。因此,給精算定價和理賠處置帶來挑戰。
追求生態協同,推動“數據共享”可能是關鍵突破口。“建議在數據和隱私安全可控前提下,加強產業、科技與保險行業的數據共享和標準共建,助力行業開展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風險減量服務。”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進一步表示,打破人形機器人保險“數據孤島”需要行業組織牽頭,一方面推動企業、險企、科研機構建立共享機制,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完善數據脫敏與隱私保護方案。
不止于微觀發力
宏觀政策形成實質性推動
針對人形機器人保險市場出現的難點痛點,除保險公司正從多方面進行探索外,相應的政策支持也在持續完善。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今年5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推動研發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新興領域保險產品,切實為企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政策搭建了頂層框架,地方層面的精準施策則成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抓手。據梳理,今年以來,不同部門發布的推動人形機器人等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已有20多個,涉及技術研發、應用推廣、投融資支持等諸多支持政策。
其中,多地通過保費補貼、產品引導等方式激活市場需求。例如,6月份,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寧波市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探索設立人形機器人應用險,對投保保費費率不超過3%的企業給予不超過保費金額的80%、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杭州市8月份公開征求意見的《杭州市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條例(草案)》提出,鼓勵相關保險機構按照國家規定開發適應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此外,廣東、江蘇等地直接對投保企業給予較高的保費補貼。
“這些政策有助于引導保險機構為機器人產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險服務,豐富保險供給,助力產業加快創新升級和商業化應用。”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政策支持對機器人保險已初步形成了實質性推動。在邱劍看來,隨著“人工智能+”行動深入推進,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不斷擴大,人形機器人保險有望成為科技保險的重要增長點,并推動這一產業實現規范化、規模化發展。
(來源: 證券日報 冷翠華)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