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預告進入密集披露期。作為資本市場“行情風向標”的券商板塊,其業績表現尤為引人注目。據券商研究機構分析,預計上市券商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將超過50%,整體呈現出“增速提升、結構優化”的穩健成長態勢。在資本市場交投活躍度持續攀升、政策面暖風頻吹的背景下,券商板塊基本面正發生深刻變化,業績高增預期的背后也向市場傳遞出三重積極信號。

第一,券商業績高增印證市場信心實質性回暖。
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者,其業績表現與市場景氣度高度相關。第三季度業績延續高增長態勢,直接反映出投資者信心修復與市場活力的實質性回升。
在交易端,投資者參與熱度持續升溫。今年9月份,上交所A股新開戶數達293.72萬戶,環比增長10.83%,創下年內單月開戶量第二高的佳績。同時,第三季度A股日均成交額達21053億元,同比增長212%,兩融余額也持續創新高。多維數據印證了市場風險偏好顯著提升,投資者參與市場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在融資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不斷增強。Wind資訊數據顯示,前三季度A股IPO募資規模同比增長67%,定增(剔除四大行定增影響)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23%,顯示直接融資渠道暢通、活力充沛。在此背景下,券商各業務線實現“水漲船高”的良好局面。機構預計,前三季度行業經紀業務凈收入有望達到1364億元,同比增長82.5%;自營投資收益有望達到1462億元,同比增長14.1%,投行、信用業務也將實現不同幅度增長。證券行業進入全面復蘇景氣周期,標志著市場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已實現實質性提振。
第二,業務結構優化破解“靠天吃飯”的傳統困境。
本輪券商業績高增,并非單純依賴市場行情的周期性反彈,而是業務結構從“高波動周期”向“穩健成長”轉變的階段性成果。一方面,傳統業務如經紀、自營業務依然保持彈性,為業績筑牢基本盤;另一方面,財富管理、機構業務等收費型中收業務的占比穩步提升,與投行業務共同構建起“抗周期”的收入結構。
當前,證券行業正著力向高附加值的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轉型。以基金投顧、代銷金融產品為代表的財富管理業務持續放量,推動券商從傳統通道服務商向綜合資產配置平臺轉型。同時,機構交易、主經紀商、衍生品做市等面向機構客戶的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進一步平滑了市場波動對業績的沖擊。這種“多條腿走路”的模式,顯著增強了券商在面對復雜市場環境時的經營韌性,意味著行業正逐步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困境,成長屬性持續凸顯。
第三,低估值與高增長背離,券商板塊配置價值凸顯。
盡管業績亮眼,但券商板塊的估值仍處于歷史偏低位置,形成“高增長、低估值”的錯配格局。券商板塊今年前三季度漲幅僅為9%,板塊市凈率在1.5倍左右,與當前業績增速嚴重不匹配。這種背離,源于市場對券商“強周期”屬性的傳統認知偏見,卻忽視了業務結構優化帶來的成長潛力:當前券商已非單純依賴行情的“周期品種”,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的轉型,正為行業注入長期成長動能。隨著業績持續兌現,券商板塊有望迎來價值重估,配置價值進一步凸顯。
證券行業正用業績表現勾勒出一幅“業績與信心共振、周期與成長共舞”的積極圖景。這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活力與韌性的直接體現,更預示著證券行業作為金融中介,在服務實體經濟、優化資源配置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券商板塊也有望在業績修復與估值回升的雙輪驅動下,走出更具持續性的成長行情,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來源:證券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