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盈利壓力增加和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銀行對服務模式和成本支出的精細化管理也進一步升級。
今年以來,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多類銀行密集調整動賬短信通知服務,核心指向免費短信提醒門檻上調。從中國銀行將終身免費客戶的提醒起點從0元提至100元,到廣東華興銀行停發500元以下小額動賬短信,這一變化不僅關乎消費者賬戶信息獲取習慣,更折射出銀行業在息差承壓背景下,推進精細化成本管理與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深層趨勢。
銀行收緊免費短信
動賬短信提醒是客戶實時掌握賬戶余額變化的重要渠道,用戶綁定手機號后,賬戶有交易即可收到通知。此前,部分銀行提供免費服務或低門檻免費提醒,而今年以來,這一“福利”持續調整。
9月16日,廣東華興銀行明確停發500元以下動賬短信。該行客服表示,個人儲蓄賬戶動賬短信免費政策未變,僅調整提醒起點,客戶若需接收小額提醒,可通過手機銀行或網銀自行設置,仍免收費。
更早之前,湖北銀行3月27日將個人借記卡動賬短信默認起點從10元提至100元,100元(含)以下交易不再通知。值得注意的是,該行收費規則與簽約時間掛鉤:2023年8月1日前簽約客戶繼續免費,之后簽約客戶需付費。
國有大行中,中國銀行4月17日調整“終身免費短信”存量客戶服務,將默認提醒起點從0元提至100元,這類客戶以社保賬戶群體為主;其他客戶提醒起點仍為10元,收費標準為每月每卡每手機號最高3元或每年最高36元,具體因開戶地優惠有差異。據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協議顯示,客戶可通過柜臺、智柜等渠道修改提醒起點,銀行調整默認金額會提前公告。
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去年年末公告,2025年1月1日起終止兩項動賬短信優惠:“單筆起點超300元提醒暫不收費”“簽約網銀等享9折”,此前享受優惠的客戶需按標準付費。
整體來看,多數銀行調整集中在免費短信服務,少數涉及收費業務,且未“一刀切”——部分銀行允許客戶線上自主設起點,對老年客戶、社保賬戶、高凈值客戶等特定群體,仍維持免費或低門檻服務。
調整背后雙重驅動
銀行集體收緊免費動賬短信,業內人士認為,既是應對息差收窄、控制成本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數字化服務普及的主動布局。
從成本端看,長期免費的動賬短信已成為部分銀行負擔。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指出,此前部分銀行默認低提醒起點,隨著客戶交易規模擴大,短信發送量激增,累積成本顯著增加。“一家中型銀行若默認起點10元,每月小額動賬短信或達數百萬條,全年支出可達數千萬元”。上調免費門檻,正是銀行精細化成本管理的舉措,通過減少低價值提醒支出實現降本增效。
從行業環境看,銀行業凈息差持續承壓,盈利空間收窄,推動機構從“粗放經營”轉向“精細運營”。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當前銀行盈利壓力大,優化服務成本結構、減少非必要支出成為普遍選擇,“小額交易占比高但客戶關注度低,調整這部分服務門檻,既能降低成本,又不明顯影響核心體驗”。
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為替代短信提醒提供基礎。多家銀行在公告中明確,客戶可通過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接收實時動賬通知——打開手機銀行通知功能,或關注銀行公眾號綁定賬戶,即可收到推送,時效性與短信相當且免費。
“手機銀行普及率超90%,微信成全民工具,短信提醒必要性大幅下降。”薛洪言表示,銀行調整核心目的并非“增收”,而是引導客戶使用數字化渠道,平衡“成本控制”與“體驗優化”。比如手機銀行可跳轉交易明細、賬單查詢,提供全面服務,而短信僅能傳遞基礎信息,附加值低。
保障體驗各有妙招
免費動賬短信門檻上調,是否影響老年群體、數字化陌生群體的賬戶管理?銀行與專家給出應對方案,核心是“分層服務”與“網點轉型”。
客戶分層方面,銀行對特定群體保留優惠。中國銀行終身免費短信仍覆蓋社保賬戶客戶;湖北銀行對2023年8月1日前簽約客戶維持免費;多數銀行允許客戶自主設起點——老年客戶怕遺漏小額交易可下調門檻,年輕客戶習慣手機銀行可保留高門檻減少打擾。
“差異化提醒策略,體現銀行客群分層能力。”薛洪言建議,未來銀行可依托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服務:高凈值客戶用“短信+App+專屬經理”多渠道提醒;老年客戶保留免費短信、降低默認門檻,同時通過網點指導用手機銀行;年輕客戶重點推數字化渠道提效率。
網點轉型方面,專家認為,網點需從“業務辦理中心”轉向“客戶體驗+數字指導中心”,幫助數字化陌生群體適應變化。比如設立“數字化服務指導崗”,手把手教老年客戶開手機銀行通知、綁微信銀行;面對面講解賬戶安全,消除對“非短信提醒”的顧慮。
婁飛鵬表示,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趨勢:線上承擔高頻簡單的提醒查詢,線下聚焦復雜咨詢、客戶教育與高附加值服務,“線上預約、線下交付,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障體驗,尤其滿足老年群體需求”。
行業趨勢逐漸清晰
銀行動賬短信調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業長期趨勢的縮影。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銀行業將深化精細化運營與數字化轉型,服務模式、成本結構持續優化。
成本管理上,除短信外,銀行或在紙質賬單、存折、低頻線下服務等領域降本,引導客戶使用數字化渠道減少浪費。比如部分銀行推出“電子賬單替代紙質賬單”優惠,既環保又降成本。
數字化轉型上,AI、區塊鏈等技術將進一步擴大應用:AI分析交易習慣推送個性化提醒;區塊鏈提升信息安全性,增強客戶對數字化提醒的信任;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新增功能,如動賬提醒同步推理財建議、賬單分析,提升附加值。
“銀行核心競爭力已從‘規模擴張’轉向‘效率提升’。”薛洪言表示,息差承壓下,平衡成本與體驗者更具競爭優勢。動賬短信調整是提效率的第一步,未來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入,更多服務創新將落地,最終實現“銀行降本、客戶提質”雙贏。
對消費者而言,適應銀行數字化趨勢,既能享受便捷實時提醒,又能減少不必要支出。若對短信提醒有特殊需求,可通過客服、手機銀行或網點,自主調整門檻與渠道,保障賬戶管理便捷安全。 .
來源:城市金融報 記者 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