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漢中市勉縣將人才振興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核心引擎,堅持對外“招才引智”同對內培育鄉土人才并重,通過實施“歸雁工程”“火種計劃”“三聚焦人才戰略”等創新舉措,鼓勵引導各類人才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大局,探索出一條“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特色發展路徑,成功將人才智能轉化為振興新動能。
勉縣位于漢中盆地西端,居陜甘川要沖,北依秦嶺,南倚巴山,轄18個鎮(街道),常住人口34.5萬人。該縣區位優勢獨特,自然資源富集,形成了以茶葉、中藥材、獼猴桃為主導的農業產業體系,鋼鐵、冶金、建材為支撐的工業經濟體系,四季游、全域游為主線的旅游發展體系。近年來,勉縣結合縣域產業發展實際,聚焦主導產業需求,積極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有效助力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打造“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矩陣
“歸雁工程”激活人才動能。針對農村青壯年外流問題,創新實施“歸雁工程”,建立勉縣籍在外人才數據庫,涵蓋政界、商界、學術界等領域精英,通過搭建返鄉創業平臺、利用節日慰問、家鄉發展動態推送、招商懇談會等方式,激發人才返鄉熱情。返鄉人才領辦的大成電子社區工廠落戶周家山鎮,吸納4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人均月收入超3200元。2025年各界人士座談會現場簽約項目7個,引進資金1.2億元。校地合作攻克技術瓶頸。以“百校聯百縣興千村”工作為抓手,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建省市專家工作站9個,柔性引進姜中武教授等專家14名。專家工作站共攻克櫻桃種植病蟲害防治、品種改良等技術難題15項,推動澳林大櫻桃基地產值提升40%。工作站同步開展“一對一幫培”模式,培養“土專家”“田秀才”1314名。雙創平臺釋放人才活力。建成秦創原(漢中)創新促進中心勉縣分中心、海勉雙創產業園等平臺,設立8個服務窗口,提供技術轉化、融資對接等全鏈條服務。開展“沔水擺渡人”創客沙龍107期,邀請企業家分享經驗、解讀政策,促成24個“金點子”落地。在環保建筑領域孵化出《一種裝配式實心輕鋼復合墻體灌漿設備》等國家專利10項,縣域科技研發實力顯著提升。
本土人才“破繭成蝶”賦能鄉村振興
專業人才“下沉解憂”。組建農業、科技等5個領域150名專家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企業車間開展“問診把脈”。實施科技特派員“下鄉扶智、駐企獻智”行動,89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8家法人科技特派員常態化進駐18個鎮(街道)開展技術培訓、政策解讀與產業指導,累計培訓萬余人次,有效提升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造血”效能。新型農民培育“破土成苗”。建立28所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654人,鄉村產業帶頭人400名,培訓基層干部、職業農民等1.8萬人次,有效激發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評選表彰工業技能、農業產業等多個領域“定軍英才”80人,7名本土茶產業人才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省“十佳制茶工匠”等榮譽。“火種計劃”接力振興。深入實施青年干部“火種計劃”,成立65個“火種小組”,緊密圍繞綠色食藥等7條重點產業鏈和茶葉、畜牧2個十億級產業集群,開展創新路演、課題研究等活動,選派百余名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等一線實踐鍛煉,形成金點子24個、調研報告18篇,促成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合作協議9份。
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圈
政策激勵釋放“虹吸效應”。出臺《勉縣人才引進實施辦法(試行)》《勉縣爭先創優獎懲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每年設立5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儲備20個機動編制用于緊缺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在全市率先實施鄉鎮工作人員收入高于縣直機關同職級人員20%的傾斜政策,累計投入保障資金2300萬元。在教育領域增設高級職稱崗位446個,農業系統高級職稱占比由15%提高至30%,有效激勵人才扎根基層、服務一線。創業賦能破解“資金枷鎖”。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推出“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個人創業者最高可申請30萬元貸款,合伙創業可申請個人貸款額度上限之和的110%,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者免除反擔保,離校兩年內高校畢業生首次創辦企業給予10,000元一次性補貼。2025年全縣6家孵化基地累計孵化創業實體223家,帶動就業1666人,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日益凸顯。情感聯結厚植“鄉土情懷”。打造“定軍英才”“勉縣工匠”榮譽體系,表彰各類人才360人,積極營造尊才愛才氛圍。在蘇陜協作框架下,成立海勉協作人才交流聯絡站,聘請14名海門專家擔任科技顧問,推動“海勉一家親”智力協作模式。通過政策用心、服務貼心、情感暖心,勉縣人才保有率提升至93%,形成“引回一人、帶動一片”的良性發展格局。
面向“十五五”發展新階段,勉縣將持續深化“人才+產業+創新”三螺旋模式,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和輻射力的鄉村人才生態。一是深化“三螺旋”融合機制。強化產才協同,規劃建設秦巴山區特色產業人才創新園,打造中西部人才集聚高地,力爭到2027年實現高層次人才保有量突破2500人,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60%以上。二是拓展鄉土人才培育鏈。完善“縣有專家站、鎮有智囊團、村有田秀才”三級人才網絡,依托25個專家工作站實施“鄉土技師”認證計劃,開設智慧農業、鄉村旅游等實用課程,累計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00人次,讓更多“土專家”成長為帶動產業振興的“金種子”。三是構建區域協同生態圈。拓展“海勉協作”人才“朋友圈”,建設漢江上游縣域人才協同發展示范區。持續推廣“社區工廠”就近就業模式,力爭5年內鄉鎮覆蓋率達100%,幫助90%的農村留守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通過人才振興的“勉縣實踐”,最終實現“產才融合賦能鄉村振興、城鄉共富引領秦巴蝶變”的戰略愿景。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