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顏喀拉山凜冽的風雪,似乎能穿透人的骨髓。
2018年4月,工商銀行青海省分行扶貧干部的皮卡車,碾過最后一段冰封牧道,駛入海拔4300米的黃河源頭——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瑪查理鎮江多村。
“江多”,藏語意為“野馬多的地方”。這里天穹湛藍,草原蒼茫,黑色牦牛點綴其間,炊煙輕裊,牧犬聲穿透稀薄空氣,五彩經幡在風中誦念不息。2016年,江多村成為青海分行定點幫扶村,這片壯美與嚴酷并存的土地,終于迎來了奔騰的“活水”。
從送資金到派駐扶貧干部,九年并非一日之功。江多村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生態保護紅線高懸,產業發展受限,牧民惜售觀念根深蒂固,扶貧工作屢屢陷入“有資源無產業、有產品無市場”的困境。
而工行人以金融為筆,以堅守為墨,在這片生命禁區,寫下了一曲關于溫暖、重生與希望的壯歌。

江多村異地搬遷點噶丹社區。
溫度:從信之冰點到春之暖流
江多村的第一座“雪山”,是語言。
青海分行扶貧干部第一次隨鎮干部入戶時,牧民索南才讓正盤坐捻珠,面色如古井無波。翻譯把“銀行來幫大家搞產業”轉述過去,老人低頭良久,只回一句:“你們懂放牛羊嗎?”帳篷外,瘦羊瑟縮,遠山冷峻——在這里,牛羊是命,交出牛羊,近乎于交出命運。
那時的江多村,困如牦牛陷沼澤。2012年成立的合作社從未分過紅,賬本蒙塵。“賣了牛羊就是敗家!”老牧民扎西曾攥著駐村扶貧干部的胳膊,眼神里滿是固執。這種刻在骨子里的惜售觀念,讓產業發展寸步難行。早期駐村扶貧人員終日奔波于牧場之間,靠著“半吊子藏語+手勢”溝通,常是一日終了,仍未觸及真實需求。
2018年4月,青海分行員工馬登盛經過選拔成為駐村扶貧隊員,行里希望能通過他的藏族身份打破與村民之間的隔閡。江多村的村民更習慣稱呼馬登盛為“華奔”,這是他的藏族名字,他告訴記者“華奔”的意思是“十萬個英雄”。
正如他的名字那樣,華奔以堅韌的意志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他熟練地用藏語和牧民交流,更深諳牧民心結與傳統禁忌。一場爐火旁的夜話,往往勝過十次正式的宣講。他以同胞的身份取得信任,使村民同扶貧干部之間的“雪山”逐漸消融。
2018年隆冬的一個深夜,華奔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開門一看,是牧民才讓,他渾身是雪,語無倫次地喊道:“依則大叔病得厲害,快不行了!”華奔抓起外套就往外跑,皮卡車在結冰的路上打滑,車燈照見路邊深不見底的溝壑,他緊緊握著方向盤,手心全是汗。兩個多小時后,他們趕到依則家的帳篷,老人躺在床上,臉色蠟黃,呼吸微弱。華奔著急地說:“我現在就送您去醫院,您堅持住。”到了縣醫院才知道,依則患的是肺心病,還好送醫及時,順利得到了救治。現在,依則每次見到華奔,都會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奶茶,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工行干部,好!”
高原的無常,比觀念更殘酷。
2019年冬,一場暴雪突襲了江多村,狂風卷著雪粒,把草場變成了白茫茫的荒原。華奔和隊員們頂著暴雪去合作社的畜棚查看時,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凍死的羊羔橫七豎八地躺在雪地里,像撒了一地的白石子,成年牛羊也有幾十頭倒在圍欄邊,眼睛還圓睜著。老扎西蹲在雪地里,雙手捧著一只死去的小羊羔,久久不能釋懷。那一次,合作社損失慘重,本就脆弱的產業根基,更是雪上加霜。
更大的考驗,在2021年5月22日凌晨襲來,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地震造成房屋、畜棚受損,特別是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地表破裂70公里,野馬灘1號橋、2號橋落梁垮塌,導致瑪多至清水河段高速公路交通中斷。
地震發生當晚,工行青海分行了解到青海交控集團急需路橋搶修資金,為了給搶修路橋爭取時間,分行辦公大樓燈火通明,臨時組建的20人團隊緊急開展工作,打通貸款審批綠色通道,連夜準備材料。清晨第一縷陽光透出地平線時,首筆5000萬元貸款已經成功匯入青海交控集團資金賬戶,為地震災區及時搶修路橋提供金融支持。
另一邊,青海分行原黨委書記、行長博來說道:“我們快一點,牧民就能少受點罪。”經過緊密部署,快速響應,震后56小時,該行購置的560床棉被、100件大衣、33噸燃煤已成功送達至地震安置點。當牧民們裹著溫暖的棉被,看著熊熊燃燒的煤爐時,眼里滿是感激。
牧民的信任,也在這些細碎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建立。
酥油燈的光,漸漸照亮了凍土上的希望。華奔的筆記本里,不再只有貧困的數據,還多了牧民的笑臉、孩子的成績單,以及合作社賬本上慢慢增長的數字。他知道,金融的“活水”要流進這片土地,首先要融化人心的堅冰——這是比修公路、建冷庫更重要的基礎。

青海分行新派駐駐村第一書記王志源(右一)在牧民家開展走訪調研。
重生:產業萌新綠,黨建引領紅
轉機,在2023年的秋天悄然降臨。
華奔一邊看著合作社賬本上不多的余額,一邊望著滿山膘肥體壯的牛羊,面對牧民不愿出欄的心結,急得嘴上起了泡,他知道,再拖下去,牧民對合作社的最后一點信任都會漸漸消失。此時的合作社,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面對這樣的困境,扶貧隊員開車、騎馬、徒步,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難,走進牧民家的牛毛氈帳篷,逐戶做思想工作,打開牧民心結。華奔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在牧場上找了個信號稍好的地方,撥通了工行青海分行的電話:“再不出欄,萬一發生雪災又會導致大批牛羊死亡,牧民的心和當地的產業已經經不起這樣重大的打擊了。”
“牧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電話那頭,工行青海分行黨委緊急召開會議,當即決定幫助江多村解決牧民們牛羊銷售問題。當570只白藏羊、90頭牦牛被分割、打包,裝上冷鏈車,一路駛向西寧市區后,那個晚上,華奔才踏踏實實睡了近3個月以來最舒服的一覺。
2024年春節前夕,華奔和村兩委拿著170余萬元牛羊銷售款,在牧民帳篷里召開合作社“分紅”大會。帳篷里牧民們面帶質樸的笑容,攥著一沓沓分到的現金,端著酥油奶茶,用他們獨有的方式慶祝著豐收的喜悅。帳篷外飄香的酥油茶混合著開懷的歌聲,在草原上久久回蕩。
江多村所在的瑪查里鎮一直沒有牛羊屠宰、分割車間、分割設備和肉儲存冷庫,牛羊出欄的時候,要將牛羊運送到別的鎮上進行屠宰、分割,同時還要租賃儲存冷庫,無形之中增加了銷售成本。工行青海分行了解情況后,捐贈了95萬元資金為當地修建分割車間、肉類儲存冷庫,并購置了牛羊分割設備。
2025年年中,一套完整的分割、包裝、儲藏車間順利建成。運營當天,牧民們紛紛趕來。63歲的扎西摸了摸冷庫的外壁,忍不住咧嘴笑:“就這么一個庫房,真的能讓肉存到明年的冬天?”華奔笑著點點頭,打開冷庫門,一股寒氣撲面而來,里面整齊碼放著已分割好的牛羊肉。一瞬間,冷庫前響起了牧民們的掌聲和叫好聲。從此,瑪查理鎮“租冷庫分割牛羊肉”的日子結束了,牧民們有了“定心丸”。
產業的破冰,也讓黨建的熔爐重新燃起了火。2024年6月,工行青海分行黨務干部張元接過江多村黨支部的擔子時,面對滿篇藏語的會議記錄以及未完成的黨課材料時沒有退縮,因為他深知“黨建不抓實,產業再紅火也站不穩”。
張元走進村委會辦公室,把江多村黨支部的牌子擦干凈,掛在了村委會最顯眼的地方。他提出要推行“會前預審制”——每次開會前,把會議內容、學習材料翻譯成雙語,提前發給黨員進行學習了解,確保開會時每個人都能看得懂、聽得懂。
他還組織江多村的15名黨員到西寧開展知識培訓和黨建活動。培訓結束后,他帶領黨員走進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館了解藏文化歷史,黨員們在博物館內聆聽講解員解說,“從農奴制的黑暗,到新時代的光明”,一幕幕生動還原的歷史場景,使大家的心被深深觸動了。回到江多村后,這些黨員變了,會主動幫牧民剪羊毛、進行牲畜防疫,積極參與村務決策。返鄉女大學生杰吉被發展為預備黨員時,在黨旗下宣誓:“我要把所學的知識帶回家鄉,讓江多村變得更好。”
如今的江多村黨支部,再也不是“軟弱渙散”的代名詞。村委會的墻上,貼著黨員聯系戶的名單,19名黨員包聯了全村102戶牧民,從牛羊出欄到孩子上學,事事都有人管。“以前開會沒人來,現在提前半小時就坐滿了。”村黨支部書記旦增洛周笑著說,“是工行的干部讓我們明白,黨支部就是牧民的主心骨。”
從產業鏈到黨建鏈,工行青海分行在三江源草原上,種下了“造血”的根。這根,扎在牧民的信任里,扎在黨組織的戰斗力里,更扎在每一個駐村隊員的堅守里。

青海分行捐贈的牛羊肉分割車間。
希望:綠色點亮明天,青春回歸草原
在三江源這片“中華水塔”上,生態保護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讓牧民的腰包鼓起來?工行青海分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辯證法則”——讓綠色成為產業的底色,讓生態成為致富的資本。
“白藏羊飲昆侖水、食冬蟲草,品質這么好,卻賣不出價。”華奔曾不止一次在省分行會議上念叨這句話。江多村的牛羊肉,是純天然的綠色產品,可因為地處偏遠、缺乏品牌,只能在本地低價銷售。工行青海分行意識到,要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必須打通“生態+產業”的鏈條。
三江源基金會理事長杜捷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生態賬:青海5個市州不考核GDP,1.72萬名生態管護員守護著18個省區的“水塔”。工行的幫扶,就從這里入手——捐贈29萬元在瑪多縣城購置了一間商鋪,出租后每年能產生4萬元租金,全部用于合作社的生態管護;投資40余萬元建設黨團活動室,包括場地建設、購置活動室內設備等。
變化,在細微處悄悄生長。33歲的工行青海分行駐村干部陳嘉一還記得,剛駐村時,他勸牧民給牛羊打疫苗,牧民們把頭搖得像撥浪鼓:“牛羊生病是天意,打疫苗沒用。”可當年冬天發生雪災,打過疫苗的牛羊存活率明顯更高,他們的觀念也慢慢變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主動牽著羊群找到陳嘉一:“小伙子,還有針嗎?給我的羊也打一針。”
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教室里。每學期開學,駐村工作隊員都會逐戶“盯”輟學兒童。江多村的孩子以前大多不上學,尤其是女孩,早早就要幫家里放牧。華奔第一次去牧民卓瑪家勸孩子上學時,卓瑪把女兒藏在身后:“女孩子讀書沒用,不如早點嫁人實在。”華奔沒放棄,連著去了五次,還帶卓瑪去縣中學參觀。當卓瑪看到教室里明亮的燈光、孩子們用普通話讀書時,終于松了口:“讓孩子去讀書,將來做個有文化的人。”
如今,江多村的孩子們都坐進了縣中學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教室墻上,雙語版《草原防疫手冊》旁貼著漢語拼音表,課間休息時,孩子們會圍著電腦,看新聞讀文章,了解世界各地的消息。“現在村里的孩子,能用普通話背‘黃河之水天上來’。”華奔笑著說,眼角的皺紋深如草原上的溝壑,那是歲月留下的勛章,也是希望的印記。

馬登盛(右二)與青海分行駐村干部的合影。
接力:永不撤離的擔當
2024年深冬,已經在江多村待了七年的馬登盛,向工行青海分行遞交了留任申請。那時他的母親已經90歲高齡,每次打電話,母親都會問:“娃,啥時候回來看看?”馬登盛總是說:“再等等,合作社剛起步,新隊員還需要帶。”掛了電話,他會站在帳篷外,看著遠處的雪山,心里滿是愧疚,卻又無比堅定——江多村的村民,也是他的親人。
在他身后,接力棒正在悄然傳遞。
2025年8月,“90后”王志源成為新派駐的第一書記,來到了江多村。他的雙語筆記本上,標滿了拼音注釋。第一次入戶時,他學著華奔的樣子,給牧民遞上哈達,用剛學會的藏語說:“我是工行的王志源,以后請多關照。”華奔看著他,仿佛看到了七年前的自己——一樣的青澀,一樣的充滿干勁。
張元培養的大學生黨員杰吉,即將進入村兩委擔任婦女主任。她計劃在村里開一個“婦女課堂”,教大家讀書寫字、學習養殖技術。“張元告訴我,基層工作要用心,要把牧民當家人。”杰吉說,她要像張元一樣,做牧民的“貼心人”。
陳嘉一面對合作社賬務混亂、底數不清的問題,逐筆對照銀行流水,將合作社賬目理清,形成臺賬,建立合作社財務制度,確保資金安全。他說,后續還要開啟“牧區直播間”,面向全國銷售本村牛羊肉、酥油等產品,帶動本村大學生就業、學技術,帶領村民走向富裕。
周杰家的變化,是江多村的縮影。他家的墻上,貼著工行青海分行黨支部的結對卡,上面寫著幫扶干部的名字和電話;柜子里,摞著工行發放的金融知識手冊;手機銀行里,剛入賬的合作社分紅提醒閃著紅光。“現在好了,點一下手機,就能把牛羊肉賣到全國各地。”周杰笑著說,他還學會了用手機查天氣、學養殖技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工行青海分行嚴延成、陳蘇南、劉博偉、鐘筱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
離別江多村那日,經幡在狂風中翻卷,獵獵作響,星宿海在云層下泛著微光,像撒在草原上的星星。山腳下,印有“中國工商銀行”標識的冷鏈車正駛過新修的公路,車燈劃破暴雨將至的暮色,朝著牧民的帳篷方向駛去。
九年間,工行青海分行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500萬元,培育集體經濟組織4個,帶動102戶牧民穩定脫貧。
有人問,是什么讓工行的干部在“生命禁區”里堅守九年?答案,藏在酥油茶的溫暖里,藏在合作社分紅時牧民臉上的笑容里,藏在孩子們朗朗讀書聲的希望里。
這場跨越九年的扶貧長跑,沒有終點。因為工行的幫扶,從來不是“輸血式”的短暫支援,而是“造血式”的長久陪伴——用產業帶來重生,用黨建傳遞溫暖,用教育播種希望,讓江多村的村民們在守護“中華水塔”的同時,也能過上好日子。
風又起,埡口的經幡還在飄。我們知道,工行的干部還會再來,溫暖、重生與希望也會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輪回、不息。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