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頭部機構調研、一份披露文件,竟引發市場對上市銀行調研價值的集體質疑——近日,招商證券、工銀瑞信基金、匯添富基金調研貴陽銀行后,該行公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調研僅圍繞“存款增長與負債成本”“上半年業績及全年展望”兩大問題,答案幾乎是半年報“原樣復刻”,未新增任何有價值信息。“翻年報就有答案,何必勞師動眾搞調研?”股民的詰問直指核心:這場本應搭建信息橋梁的互動,徹底淪為“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接受機構調研是上市公司管理投資者關系的關鍵環節。今年銀行股熱度攀升,機構對上市銀行的調研頻次顯著增加,息差收窄、業績韌性等關乎投資決策的核心問題,始終是調研焦點。
但現實與市場期待嚴重脫節:不少銀行的回答愈發套路化,要么用“符合行業趨勢”等套話搪塞,要么重復年報數據,有效信息寥寥。貴陽銀行并非孤例:8月底,江陰銀行披露的調研記錄中,關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實踐、市值管理的內容,被股民吐槽“滿篇空話,無實質內容”;9月初,青島銀行關于零售信貸業務的問答,也因“缺乏干貨”引發不滿。
這些質疑背后,藏著三大待解矛盾:若調研僅獲取“復刻年報”的信息,跨地域投入成本的調研是否失去意義?若機構挖掘到關鍵信息卻未披露,上市銀行是否在“選擇性隱藏”?面對股民吐槽,為何仍堅持“公式化披露”?
“按監管要求會披露記錄表,但很多時候就是‘走形式’。”一家上市銀行董辦人士直言,“部分銀行覺得年報已披露核心數據,沒必要細化調研內容,覺得‘披露了也沒用’。”
這種認知與監管要求完全相悖。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誠冬明確指出:根據證監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及交易所自律指引,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是上市銀行的法定義務,絕非“可做可不做”的選項。《指引》第二十五條更是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得“選擇性透露信息”“存在重大遺漏”,且需在調研后及時編制記錄表,完整包含參與人員、問答內容、重大信息等要素,做到“全覆蓋披露”,絕不能用套話敷衍投資者。
那么,上市銀行該如何打破“走過場”的困局?
作為公眾公司,調研披露直接關系資本市場透明度。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的核心價值,在于真實還原“機構問什么、公司答什么”,其中的細節與業務解讀,是投資者判斷企業價值的關鍵。上市銀行不能將披露視為“任務”,而應坦誠回應市場痛點,提供年報之外的動態信息,讓所有投資者平等獲取“決策參考”。若始終以“模板化”態度對待披露,不僅會損害投資者知情權,更會持續透支市場信任,動搖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根基。
劉誠冬提出具體優化建議:調研前,通過投資者問卷、互動平臺收集市場關切,針對經營痛點提前準備回應;披露內容需“有增量”,補充數據變化原因、業務推進進展,用“干貨”替代套話;建立調研內容預審機制,由參與高管對問答真實性簽字確認,最終由董秘審核把關。
“即便遇到監管整改等敏感問題,無法即時回應,也必須在記錄表中注明‘將通過臨時公告補充說明’,絕不能回避。”劉誠冬強調,上市銀行還需建立投資者反饋閉環,對“套話過多”的質疑及時回應;同時,將調研披露質量納入董秘及相關高管的績效考核,通過長效約束,推動調研披露從“走過場”轉向“求實效”,真正守住資本市場的信任底線。
來源:城市金融報 宗河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