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近日表決通過國家公園法,這是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針對國家公園立法,為國家公園的布局設立、保護管理、保障監督等提供了法律依據,將從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家公園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我國國家公園的概念。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務院批準設立,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及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和海洋區域。
自然資源部法規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規定表明,我國的國家公園由國務院批準設立,保護的對象是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范圍為特定的陸地和海洋區域,保護的目的是實現自然資源合理利用。
目前,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是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和武夷山國家公園。
上述負責人表示,國家公園法明確了我國國家公園的行政管理體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
為保護好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法明確,國家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堅持規劃先行,要求編制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保護和管理的具體事項。
國家公園法明確了國家公園分區管控制度,規定國家公園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國家公園區域內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代表性強、核心資源集中分布或者生態脆弱需要休養生息的區域劃為核心保護區,核心保護區以外的區域為一般控制區。除為保護國家公園開展的調查監測、生態修復、管護巡航等活動,科研觀測、基礎測繪、文物保護、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活動,核心保護區禁止人類活動。一般控制區允許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且無法避讓的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維護,古生物化石調查發掘,基礎地質調查等公共服務活動。
國家公園法要求,在設立國家公園前應當提出原有居民、企業生產生活影響評估和解決方案,明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應當對原有居民生產生活活動作出安排。
同時,國家公園法首次從法律上確立了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規定對國家公園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按照國家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有關規定統一進行確權登記,確權登記時應當將國家公園作為獨立的登記單元。今年7月,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完成登簿,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全部完成確權登記。
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設立的重要理念之一,而全民共享是全民公益性的具體體現。國家公園可以為全民提供生態服務、自然教育、生態體驗、游憩休閑以及科研教學等公共服務。國家公園的全民共享意味著每個人都有享受國家公園多元化價值的權利,也需要承擔保護和發展國家公園的責任和義務。國家公園法對國家公園的全民共享作出多項制度安排,包括公眾參與、扶持原有居民、社區共建、優先聘用當地居民等。
此外,國家公園法明確,國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國家公園資金保障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設立基金、捐贈、資助等方式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支持;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依法查處破壞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違法行為。
據了解,2015年我國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21年正式設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2022年11月,《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