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等多部門近期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精準聚焦服務消費領域的堵點斷點,推出政策“組合拳”。當前,我國消費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服務消費將逐步成為主導型消費,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落實落細,服務消費潛力有望加快釋放。
服務消費的蓬勃發展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加是根本動力,2013年至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8萬元增至4.1萬元,增長126%;同期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從5246元上升至1.3萬元,增長148%,快于收入增長。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為服務消費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則打破了時空限制,5G、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加快應用,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慧養老等新業態不斷涌現。人口結構變化也在重塑服務消費格局:老齡化社會催生“銀發經濟”新機遇,家庭小型化趨勢推動個性化服務市場持續擴張。
當前,我國服務消費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特征。基礎型服務消費領域向品質化升級發展,消費者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改善型服務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享受型服務消費領域方興未艾,高端醫療、定制旅游等新興服務蓬勃發展。
然而,服務消費發展仍面臨挑戰,供需錯配問題尤為突出。在品質層次上,高端服務供給不足與低端服務過剩并存;在區域分布上,優質服務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和偏遠地區服務供給不足;在年齡結構上,適老服務和育兒服務存在明顯短板。此外,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尚不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有待加強。
造成這些堵點斷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不對稱是首要障礙,服務供需雙方難以實現高效對接。服務質量標準不統一,導致消費者決策成本高,抑制即時消費轉化。專業人才短缺制約了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尤其在養老、護理等急需領域更為突出。
打通堵點斷點需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橋梁作用。互聯網平臺可以高效匹配供需信息,大數據分析能夠精準洞察消費需求,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服務質量。比如,一些線上平臺在家政、維修等領域探索服務標準化和流程可視化,有的網絡平臺依托信用體系讓更多線下的好服務“被看見”。這種數字化賦能可以擴展到更多服務領域,特別是在醫療、教育等民生重點領域。
標準化建設是打通堵點斷點的重要基礎。相較實物商品,服務消費具有無形性、異質性等特點,更需要通過標準來保障質量。應加快健全服務消費領域標準體系,培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這既能為消費者提供明確預期,也將促進服務提供者提升專業水平。
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暢通供需銜接的關鍵所在。人才是服務消費的核心要素,要創新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專業人才評價和成長機制。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要促進其有序流動和合理利用,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發揮其最大價值。
打通堵點斷點還需要注重分類施策。對于基本公共服務,著力保基本、促公平,強化政府托底責任;對于普惠性服務,通過政策引導擴大供給,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對于高端個性化服務,則要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創新和差異化競爭。只有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供給體系,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