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長假將至,旅游市場迎來新一輪熱潮。各地景區紛紛推出門票優惠“搶人”:懷化市所有A級景區節假日免首道門票,海口四大熱門景區推出“金椰分”信易游優惠,廬山風景區開放特定時段免票……門票降價甚至免費,儼然成為不少地方吸引游客的“標配動作”。

數據也印證了“門票優惠”的引流效果。據去哪兒平臺統計,國慶假期出游意愿同比增長三成;同程旅行數據顯示,周邊游、包車游預訂熱度翻倍。可見,價格手段確實能在短期內激發消費意愿,撬動市場熱度。
然而,熱鬧背后藏隱憂。若景區僅把“門票優惠”視為攬客的終點,而非服務的起點,則極易陷入“引流不難,留人無方”的尷尬局面。隨著旅游消費理念的升級,游客早已不滿足于“打卡拍照式”觀光,而是渴望深度體驗、文化沉浸與情感共鳴。若服務跟不上、體驗不到位,再低的門票也可能淪為“一次性買賣”的誘餌。
真正有遠見的旅游目的地,早已跳出“價格戰”思維,轉向“價值戰”競爭。優質服務不是一句口號,它既體現在硬件設施的完善——如清晰的導覽系統、干凈的洗手間、便捷的交通接駁;更凝結于軟性服務的溫度——工作人員的一抹微笑、一句貼心提醒、一次及時援助。旅游本質是情感消費,細節處的人性化關懷,往往比宏大景觀更令人難忘。
服務提質不是景區“獨角戲”,而是一場多方協力的系統工程。政府需加強政策引導與市場監管,企業要推進服務標準化與個性化融合,社區居民也應展現友好包容的待客之道。唯有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共治氛圍,才能讓游客從“想來”變為“常來”,從“過客”變為“歸客”。
長遠來看,旅游業競爭終將回歸服務本質與體驗價值。門票優惠可以吸引游客“走進來”,但唯有高質量服務才能讓人“停下來”“還想來”。當游客帶著感動離開,他們的口碑傳播力與情感認同度,將成為目的地最持久的核心競爭力。這遠比一張門票的讓利,更能支撐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